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6260字。

  成都市六校协作高2012级第四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涂在机读卡上对应栏内。
  2.请将第Ⅱ卷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内。
  3.交卷时只交机读卡和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本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账簿/巨擘  倾倒/清净  债券/劝告
  B.亲昵/泥古   嗔怒/瞋视   着落/斟酌
  C.癖好/偏僻  提防/堤岸  砧板/诊断
  D.嗟叹/街道  箍桶/枯槁  屏气/秉性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得层层迭迭,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B.这副画运笔拘谨,主题比较杂乱,显得粗糙和幼稚,但它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层次感强,构图别出心裁。你把它贬得一无是处,这未免太过分了。
  C.我们就这样站立于夕阳的斜晖中,有鹰在低空盘旋,在沙漠风起时带来更多的凄怆。我想,长年累月地生活在这样的地方,记忆中会有多少色彩呢?
  D.面对浩如烟海的有字书,尽管我们浩首穷经,读破万卷,也只能涉猎沧海一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原形,但仍属于虚构的现象。
  B.把握小说的主题,要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或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
  C.创业版的启航,将为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D.面对玉树大地震的灾情,大家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五十、他一百、二一添作五,不一会儿功夫就捐了3000多元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偷菜游戏正在催生和鼓励一种“集体无聊化”的社会情绪。这种社会情绪小则影响个人生活作息和工作效率,大则让社会群体为虚拟游戏所操纵,长时间陷入自我麻醉的境地。
  B.荣宝斋画店展示柜里齐白石老人的《群虾图》深深吸引了这几个老外,他们都以为这是画家的真迹,当听到店员“这不过是木板水印品”的解释,使他们深感意外。
  C.美国研究人员最近报告说:电击以醋和废水为养分的细菌,可以制造出清洁的氢燃料能够替代汽油给车辆提供动力。
  D.为方便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特别是为解决偏远地方缺医少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今年3月,我市卫生局从大医院抽调了医术过硬的医生,每周深入农村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令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一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