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10字。
运用智慧,重新整合——粤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整合教学
摘要:如何开展选修课教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选修课之间存在着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优化课堂,重新整合教材,探索出有效的应试与素质教育融合之路。
关键词:优化教学、教材整合、宏观策划、中观构架、微观课堂
粤教版选修教学虽已踏入五个年头,但直到今天,如何开展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在此,笔者想谈谈在《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采取的对策,希望抛砖引玉,为实验成功略尽绵力。
一、“穷”则思变《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教材编写,经过综合多方面考虑,成书形成盛唐三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三大题材(“即景抒情”、“山水田园”、“边塞战争”)、晚唐三大诗人(白居易、杜牧、李商隐)三大题材(“酬赠”、“咏物”、“咏史”)的架构。只是,如此不一的分类标准并不利于教学实践。比如杜牧作独立专题,选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是咏史怀古诗,但咏史专题又另选《长沙过贾谊宅》、《金铜仙人辞汉歌》、《过陈琳墓》三首;王维作独立专题,选诗《积雨辋川庄作》是山水田园诗,而山水田园专题又另选《宿建德江》、《终南山望雪》、《田家杂兴八首(其二)》、《游终南山》四首,《送沈子福归江东》是送别诗,而教材无送别专题;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归为即景抒情,却又是咏史怀古……正所谓“穷”则思变,本人在教学时,尝试走自己的路,重新整合,优化教学。
二、宏观策划,教材整合1.宏观构架,高端点拨——凸显人文性与工具性
高屋建瓴,方能左右逢源;宏观构架,方能高端点拨。在教学中需要我们统一整合标准,凸显诗歌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由此,笔者主张采取双线并行的整合教学。代表诗人独立作专题,其他诗人诗作则以内容为专题,两者尽量避免重复,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具体安排:《积雨辋川庄作》放在山水田园诗专题,杜牧《早雁》放在咏物诗专题,《蜀相》《登幽州台歌》《过华清宫绝句》《题乌江亭》《贾生》放在咏史怀古专题,另补充送别诗、思乡诗专题。宋词苏轼、柳永、李清照独立作专题,《桂花》放在咏物专题,《登临词》两首皆为咏史怀古,爱国词含岳飞、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重点讲辛弃疾。
“选修课的开设,明显是必修课的延伸、发展与提高、《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选修目标是“让同学们在阅读和欣赏中,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和古典诗歌美的享受”,“在必修课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我国古典诗歌的认识 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因此,选修教材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营造古典诗歌阅读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读诗,知识目标是掌握各类诗歌阅读的基本知识与方法,熟悉各类诗歌的特点及其常用的手法;情感目标是走(进)大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代表诗人及其代表诗歌的魅力与张力。
因而,教学过程应突出两大内,一是人文性,二是工具性。窃以为前者可粗略理解为代表诗人与诗作,后者则体现于各类型诗词的特点与常见手法之中
2、中观构架,规划路线----凸显专题整合教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