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新华中学高二备课组)
【知识结构图表】
说明:这幅图揭示的是社会的横断面。以茶馆为中心展示的各种社会力量,是社会的缩影。王利发处于各种矛盾的交叉点上,他圆滑周到的应酬,一方面揭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的生活艰难。
说明:这幅图揭示的是历史的横断面。它是剧情发展的场景,以各种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横向交织各种社会矛盾,揭示社会的本质。
【重点难点导学】1.《茶馆》的内容主题和学习重点。1957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先生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刻画和描写,反映了清末、民国初年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的时代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动荡、黑暗与罪恶,对世人宣告了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这样说,《茶馆》是老舍以自己丰富的阅历,凭借对北京市民社会的熟悉,带着对旧社会的满腔憎恨,为它唱出的一曲挽歌。学习本文,宜抓住三点:①抓住全剧的“群像展览式”结构。一幅卷轴画的渐次展开,我们看到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与那个旧时代冲突的一个个侧面;②把握贯穿全剧的中心人物——王利发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③学习本文特有的语言特色:a,人物语言的个性化;b.语言的幽默风格;c.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2.《茶馆》的情节结构。《茶馆》的情节结构与中国传统的戏剧写法不同,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也没有显见的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写人来带动情节的发展。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或相互交织,或平行发展,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课文中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他们没有特别的主次之分,每个人的台词也都不多,他们在茶馆中是匆匆过客——李三的抱怨、巡警的勒索,难民的哀告、逃兵的蛮横……都表现了帝国主义控制下的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社会造成的黑暗。一个个“过客”般的形象以及粗线条的经历,反映那个病态社会的林林总总。这是老舍先生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大创新。
3. 贯穿全剧的线索性人物王利发。王利发是茶馆的老板,子承父业,更继承了其父“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他精明、干练、谨慎,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同时也善于经营,善于改良。像他这样一个精于处世的小商人,最终也逃脱不了破产,悬梁的命运。剧本通过这个形象的刻画,反映了旧时代、旧制度反动的本质特征。
4.语言上的幽默风格。
《茶馆》写了“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这种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如唐铁嘴夸耀自己抽白面的对话,看起来滑稽可笑,却激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王利发问报童“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像一句玩笑话,但表现了人民对动荡时局的不满;松二爷看见宋恩子和吴祥子仍穿着灰色大衫,外罩青布马褂说:“我看见您二位的灰大褂呀,就想起了前清的事儿!”表现了松二爷的怀旧情绪,同样也讽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经典试题例析】
1. 茶馆所表现的戏剧冲突是:
A. 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与巡警的矛盾冲突。
B. 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冲突。
C. 正直、善良的常四爷与社会渣滓的矛盾冲突。
D. 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解析】剧中虽然集中了三教九流的人物,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也没有直接的关系。剧中的人物仿佛是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