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50字。
作文指导学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此情可待成追忆”作文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抒发真情实感的相关知识,了解主要的抒情方式。
写出真情,能够做到以情感人。
2、过程与方法:知识解读---作文误点剖析---思路拓展---佳作品读 ---写作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注重体验生活,懂得如何酝酿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2、3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训练法
【知识连接】:
重视抒发美好的情感
“情”是一篇优秀作文的灵魂,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重要纽带,作文的终极目标是以情感人。那么真情实感从哪儿来?
一、感受生活,积累情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我们要获得生活的真情实感,根本的办法就是去观察生活、亲历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积累情感。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风霜雨雪、山川草木等,美不胜收;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事物、新气象等层出不穷;我们身边每天又上演着多少精彩的故事。茅盾曾说,“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我们只要随时随地充分调动各种不同的感官,就能捕捉到因外界而引起的某些情绪或情感的波动,将对人事的观察深化为内心情感上的体验,从而“找”到周围人身上的“美”,“品”到周围事特有的“味”,积累起丰富的生活情感。此外,我们还须亲历生活,参与生活,去体验生活的过程,充分感知它的曲折、惊险与趣味,才能获得个人具体、独特的生活情感,在“做”中学会“做”自己的作文。
二、思考生活,孕育情感
对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我们不能仅停留于感知的表面,而要善于联系,把握实质,获得某种启迪。如贝壳,本是人们惯常玩赏的普通物品,但在作家席慕蓉笔下,她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社会生活,由贝壳“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在身后留下了精美的东西而生发出感想:人是不是也应当踏踏实实地生活工作,为世间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呢?这种由此及彼的联想,由表及里的思考,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使她有了自然贴切、意蕴深厚、启人心扉的生活感悟。
由于生活中许多事物、情感往往在人们眼前和脑海中“昙花一现”,我们须养成随手记写的习惯,学会写情感日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录下来,并对其进行褒贬和评论,做个“多情善感”之人;平时,多与他人交流彼此对事物的看法和内心的感受,促使自己深入体察,学会思考,在讨论和争辩中逐渐孕育出成熟的生活情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