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190字。

  山西省康杰中学2011届高三高考模拟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l至8页,第Ⅱ卷 9至10页。
  2.回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机读卡上。
  3.回答l~6题、13~15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机读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和答题纸上无效。
  4.本卷共18小题,除l~6题、13~15题外,均需把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l~3题。
  “东方主义”话语方式改变的契机
  对近代中国影响及干扰最大的西方文化理论,是美国学者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所谓“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由传教士开始,随着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大,到19世纪定形,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通过教育、媒体以及留学生,向全球扩散,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就是强弱不对等所造成的。强者对弱者永远有说三道四的权力,反之则不然。它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弱者会被教育得产生“自认劣等意识”。
  在东方民族里,对“东方主义”的反省,伊斯兰知识分子较有成就,但也较为悲观。英国学者透纳曾经指出:“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只能产生在西方与东方政治关系出现主要改革的条件下,经济的改变需要权力的改变。”而显然今天的伊斯兰世界无法拥有这样的条件。退而求其次,透纳希望人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但这种话说得容易,要东方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慷慨不挑剔,那不是千难万难?
  而中国人的“东方主义”经验,与伊斯兰世界相比,在归属程度上并不稍逊,在17世纪时中国犹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而后即每况愈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中国人均所得只有欧洲的0.75%,对人说三道四成了西方理所当然的特权,中国似乎有一种“中国性”,这种较为劣等的元素存在,乃是中国落后、停滞的原因。    .
  但这种情况近年来有了改变。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美国专家在谈到亚洲新秩序时开始有人提出中美“共管”,这就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真正值得体味的,乃是弱者现实权力的改变,它必然会向话语权这个方向渗透。于是2009年《时代》杂志肯定起中国来,并认为中国的高瞻远瞩、重视教育和孝道等五点可堪借鉴。
  话语的改变除了涉及权力外,也和话语双方的主观期待有关,因此外国的说法变了,是否希望中国慷慨地拿出外汇来帮忙?或是希望中国在减碳上让步?这些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只知道西方对中国的说法变了,这只是个开始。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异文化的尊重,非好几个世代不可。西方选择性地说中国好话,可以欣慰,但大可不必志得意满,西方和中国一样,要努力改变的多着哪!此外,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至少等于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特别是学术文化界脱离了“东方主义”的诅咒,已有可能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1.下列关于“东方主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主义”是西方统驭东方的话语方式,这种话语方式本质上是强弱不对等造成的。
  B.“东方主义”‘形成于19世纪,它的传播从传教士开始,通过教育、媒体及留学生向    全球扩散。
  C.“东方主义”建构成一种优劣对比的知识体系,从而导致弱者“自认劣等意识”的存在。
  D.“东方主义”的终结,必经视野和典范的巨大重塑,但这种知识的重建主要靠西方    与东方政治关系改革。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英国学者透纳认为,东方在经济改变以后,需要寻求权利的改变,这样才会有东西    方关系的转变,“东方主义”才会终结。
  B.伊斯兰知识分子对“东方主义”的反省较有成就,但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依然无法摆    脱“东方主义”话语方式的统驭。
  C.中国人归属于“东方主义”话语权的控制,在程度上并不稍差于伊斯兰世界,这与    “中国性”这一劣等元素有关。
  D .2009年《时代》杂志对中国的肯定,这意味着“来方主义”话语方式对中国的改变。
  3.下列对文中作者观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希望我们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保持“精神的冷静与慷慨”,抛弃东方主义赖以存    在的人们自认劣等的前提。
  B.西方的“东方主义”说法流传长久且已建制化,要真正实现对东方文化的尊重,非    好几个世代不可。
  C.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是现实权力改变所造成的自然结果。
  D.西方对中国的话语方式逐渐改变,瓦解了中国的“自认劣等的意识”。往后中国人,    就可以更客观地对待自己。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翟鹏,字志南,抚宁卫人。正德三年进士。性刚介,历官以清操闻。嘉靖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时边政久弛,壮卒率占工匠私役中官家。守边者并赢老不任兵,又番休无期,甚者夫守墩,妻坐铺。鹏至,尽清占役,使得迭更。野鸡台二十余墩孤悬塞外,久弃不守。鹏尽复之。岁大侵,请于朝以振。坐寇入,停俸。复坐劾总兵官赵瑛失事,为所讦,夺职归。
  二十年八月,俺答①入山西内地。兵部请遣大臣督军储,因荐鹏。乃起故官,整饬畿辅、山西、河南军务兼督饷。鹏驰至,俺答已饱去,而吉囊军复寇汾、石诸州。鹏往来驰驱,不能有所挫。寇退,乃召还。
  明年三月,宣大总督樊继祖罢,除鹏兵部右侍郎代之。其年七月,俺答复大入山西,杀掠太原、潞安。兵部复请设总督,乃起鹏故官。鹏受命,寇已出塞。鹏遣千户火力赤率兵三百哨至丰州滩,不见寇。复选精锐百,远至丰州西北,遇牧马者百余人,击斩二十三级,夺其马还。未入塞,寇大至,官军饥惫,尽弃所获奔。鹏具实陈状。帝以将士敢深入,仍行迁赏。旧例,兵皆团操镇城,闻警出战。自边患炽,每夏秋间分驻边堡,谓之暗伏。鹏请入秋悉令赴塞,画地分守,谓之摆边,九月中还镇。遂著为令。
  二十三年正月,帝以去岁无寇为将帅力,降敕奖鹏,赐以袭衣。帝倚鹏殄寇,锡命屡加,所请多从,而责效甚急。鹏亦竭智力,然不能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