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3660字。
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科试卷
命题、校对: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
关于“经世致用”的基本诠释,学界往往以“学术思潮”或“学风”来做概括。如《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这样的定义,如果从突出明清之际学林风尚的历史性转折而言,无疑是正确的。在“明清易代”的现实冲击之下,一大批关注时政的大学者,在总结明朝灭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痛批明代儒林的学风空疏不实,对国家命运造成了灾难性后果。如此强烈的反思意识,把学林风尚与国家兴亡直接对应的担当意识,确实是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的特点与亮点。但是,以“明清之际”与“学术思潮”两个关键词来界定“经世致用”,显然是不完备的定义。
论定经世致用在我国古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其一,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经典中的精髓。
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先秦时代的经典中,就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为人、为学、为政之道。先秦诸子投身学问的初衷、追求学问的目的,基本都是为了应对现实社会提出的问题,为了探讨家国天下的“经济之道”。先秦诸子的学问,就是经天纬地的大学问、济世安民的真学问。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杰出代表的先秦儒学,本来就是充满着“入世”、“救世”情怀的学派。
孟子的“仁政”之说,对“独夫”暴君的批判,对“重民”思想的强调,同样是鲜明的“经世致用”之学。
荀子的“经世致用”色彩,比孔孟更具有务实的色彩。 “荀子思想, 弥补了传统儒家的不足,等于为儒家的政治理论进行了一次大换血,使之活力大增。经荀子改造之后的儒家学说最适合大一统的封建统治的需要,因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指导思想。” 荀子对于经世致用的强调,已经到了不避讳功利的程度。 战国时代的孔子后学,大多选择了以学问济世、以学问干政的道路,完全符合儒学自身的发展逻辑。
与儒家并列的其他学派,同样以各种方式强调着共同的理念:学术要有经世之心、济世之效。
其二,经世致用是“国士”的情操所在、境界所在。
重视把学习所得的学识,以“力行”的方式,付诸实践,贡献社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仁人志士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东林党魁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论及学者必须关心时政的一段名言“官辇毂,念头不在君父上;官封疆,念头不在百姓上”,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其中最为令人肃然起敬的,恰恰就是以“经世致用”为学问宗旨的襟怀与抱负。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中,给我们提供了两类“饱学之士”的典型:诸葛亮与江南群儒。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诸葛亮是“国士”,是经世致用的代表人物;而群儒不管在精通经典方面有何卓绝之处,从气度格局而言,不免“书生”之讥。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原本意义上的“经世致用”如果要有所批评,理应慎之又慎。必须要明确的前提是:你将要批评的是“经世致用”自身,还是某些人将“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风付诸实践时形成的流弊?两者之间,本非一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经世致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世致用是传统学术经典中的精髓,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来解决社会问题。
B. 经世致用思想,在先秦时代举足轻重,后世的仁人志士为之身体力行,充分展示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与抱负。
C. 经世致用是先秦孔派儒学的传统,先秦儒学不曾置身于世道之外,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更务实的色彩,到了不避讳功利的程度。
D. 经世致用的思想,就是讲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研讨学问、如何治国理政以达于济世安民的目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战国时代的孔子后学,大多关注世道治乱,并且以其所学影响世人、改造社会,他们的思想体现了儒学的处世境界。
B.《辞海》的解释,以“明清之际”与“学术思潮”界定“经世致用”,痛批了明代儒林的学风空疏不实,是学林风尚的转折,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
C.能否体现出以“经世致用”为学问宗旨的襟怀与抱负,是两类“饱学之士”——诸葛亮和江南群儒的根本区别。
D. 要了解“经世致用”的要义,更应该致力于在“经世致用”的仁人志士的社会践履中,去体悟他们的境界与追求。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经世致用,就是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求学的动力,是要学得知识,以求改变国家,改变社会。
B. 经世致用,不是明清之际才形成的学术流派,也不是一个“学风”、“思潮”所能够涵盖的问题,而是古代学术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精华之所在。
C. 一些千百年传诵的励志名言是古代学士学以致用、济世安民的思想体现。古代学士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的使命。
D. 对“经世致用”学术传统的定位与诠释,是围绕在如何对待“经世致用”本身的含义,还是围绕在如何对待“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风付诸实践时形成的流弊,应慎之又慎。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韩王纳地效玺,请为藩臣,使韩非来聘。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王闻其贤,欲见之。非为韩使于秦,因上书说王曰:“今秦地方数千里,师名百万,号令赏罚,天下不如。臣昧死愿望见大王,言所以破天下从之计,大王诚听臣说,一举而天下之从不破,赵不举,韩不亡,荆、魏不臣,齐、燕不亲,霸王之名不成,四邻诸侯不朝,大王斩臣以徇国,以戒为王谋不忠者也。”王悦之,未任用。李斯嫉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法诛之。”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令早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王后悔,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扬子《法言》曰:或问:“韩非作《说难》之书而卒死乎说难,敢问何反也?”曰:“‘说难’盖其所以死乎?”曰:“何也?”“君子以礼动,以义止,合则进,否则退,确乎不忧其不合也。夫说人而忧其不合,则亦无所不至矣。”或曰:“非忧说之不合,非邪?”曰:“说不由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