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860字。

  《论语》阅读训练系列
  《子路篇•宪问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7)而已矣。”
  【注释】(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奚:音xī,什么。(3)正名:即正名分。(4)迂:迂腐。(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6)中:音zhòng,得当。(7)苟:苟且,马马虎虎。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子路认为孔子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一种迂腐。
  B.孔子认为用词不当,办起事来就难成功。
  C.孔子认为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D.孔子认为刑治是礼治的基础,是礼治的保证。
  二、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反映了孔子的什么观点。
  【参考答案】
  (1)D(礼治是刑治的基础和保证。)
  (2)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孔子针对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实际情况,认为只有通过正名恢复等级秩序,国家能够避免动乱,得到良好的治理。
  三、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音pǔ,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音qiǎng,背婴孩的背篓。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
  B.他认为,在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
  C.。孔子认为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
  D.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
  (2)孔子也曾经说过“学而优则仕”,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教育目的”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C.“为了当统治者,只要做了官,一切事情就迎刃而解。”有误。
  (2)孔子的观点有他的合理性,因为教育既要普及也要培养精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社会是要有分工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