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小题,约10250字。


  哈三中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
  高一学年第一模块语文试卷
  命题员:于丽娜李娟审题员:张艳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39分,第Ⅱ卷111分,满分150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一、(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荒谬残骇敕造五彩班斓
  B.寒喧夙愿炮烙朝气篷勃
  C.备懒圾取畏葸百无聊赖
  D.笑靥湮没放诞碧波荡漾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少不更事的中小学生对香味文具非常着迷。对此有关专家表示,香味文具极有可能暗中藏毒,易造成慢性中毒。
  B.老张的同学朋友来家里做客,老张指着他八岁的儿子对大家说:“家里有这个‘混世魔王’,一天到晚总不得安生。”
  C.《晋书》在取材方面,喜欢采用小说笔记里的奇闻轶事,《搜神录》、《幽明录》中一些不刊之论也加以收录,有损于它的史料价值。
  D.“超女纪念碑”表现了艺术家的浮躁,他们徜徉在低俗趣味中自鸣得意,打着融合时代的旗号创造一些艺术垃圾。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大风天气下,点火吸烟和乱扔烟头极易引发火灾,因此必须时刻注意烟头、烟灰的处理和火柴、打火机等危险物品的保管。
  B. 人参被称为“百草之王”,是“东北三宝”,驰名中外。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等功效。
  C.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14日~17日,青藏高原和内蒙古的东部地区将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其中西藏北部和青海南部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
  D.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深入,使中国葡萄酒的国际认同度越来越高,在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日开幕式上,一瓶张裕百年酒窖干红葡萄酒被联合国收藏。
  4.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王无罪岁归咎,归罪
  B.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用来……的(办法)
  C.蒙故业,因遗策继承
  追亡逐北北方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并列,排列
  5.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B.吾尝跂而望矣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弃甲曳兵而走
  C.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斧斤以时入山林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 下列各项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而耻学于师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7. 下列各项中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申之以孝悌之义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我们需要怎样的经典新解
  最近有人建议从语文教材中删去朱自清的名篇《背影》,理由是作品“情感不健康,
  文风孱弱病态”,其父横穿铁道买橘子“违反交通规则”云云。
  经典名篇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记录和表现了一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内容,传递的思想感情代表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反映的社会生活则有相当的典型性。同时,由于任何经典都属于历史的产物,若以今人的眼光来看,思想感情和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不合时宜”。其实,我们精读经典作品,也是对文化作比较、评价和选择的积极参与过程,其间有思想和思想的碰撞,有传统与当下的冲突。看到经典存有这样那样的缺憾,就一删了事,虽然既干脆又省事,但照此草率做法,能够逃过被删命运的经典作品,只怕所剩无几了。且不说被认为“过多暴力、血腥”的《水浒传》片段,即使最优秀的经典作品之一《红楼梦》似乎也大可以“宣扬男女早恋”为由将之逐出语文课本。
  如何辩证地分析经典,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经典,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课题。在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对经典名篇作多样化、比较式的解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然而,时下流行的一些“经典新解”却很成问题。他们的解读背后,贯穿着千篇一律的思路,就是弃文本主干于不顾,抓住一些枝叶大肆渲染,用尖刻的言辞、戏剧性的逆转思维、耸人听闻的价值判断来哗众取宠。他们不是把文本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公正客观地指出其局限,而是借反思的名义,把经典文本从其所对应的特定语境中抽离出来。这样,作品人物当时所处的特定情境、作者当时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或者被歪曲,或者被遮蔽。就《背影》来说,传统社会里那种严父形象向慈父形象的转换,那种父子关系的另一面,以及在一个社会动荡、家庭变故的环境里,“背影”这一特定画面引发的复杂情感,都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如果无视作品的这些主体内容,一味纠缠于其父横穿铁道是否违反了交通规则、一个大男人过多流泪其感情是否健康之类,这样的“新解”与儿戏也就没有两样了。
  把自己个人的局部经验夸大为普遍的经验,并从中引出一种价值取向来衡量一切、评判一切,号称“辩证思维”,其实是十足的机械思维。说到底,这是当前社会上涌动的一种极端个人主义思维方式、极端自我中心价值表现的曲折反映。如同他们无法全面判断经典文本的历史语境一样,他们也无法深刻反省自身的思想状态,无法理性地看待自己,所以主观片面性始终以一种张扬个性的幻觉浮现在他们眼前心头,进而他们自我感觉良好,陶醉于自己是不同凡响的“思想者”的错觉中。
  (选自2010年7月6日《文汇报》,有删节)
  8. 下列关于经典名篇及其阅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经典名篇虽然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代表着社会价值的取向,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相当典型。
  B.我们应该看到,经典名篇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就连《红楼梦》、《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也不可避免。
  C.阅读经典名篇应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所有在思想和思想的碰撞,传统与当下的冲突中产生的新解都应当受到鼓励。
  D.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不应只是简单的接受、吸收,对其蕴含的文化进行比较、评价和选择的积极参与也很重要。

  9.下列对文中关于《背影》及其解读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指责《背影》“情感不健康,文风孱弱病态”,是因为他们脱离了文本所对应的特定语境,忽视了时代背景对情感和文风的影响。
  B.将《背影》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公正客观地指出其局限是可以的,但不能因这种局限而将它逐出中学语文教材。
  C.《背影》里其父横穿铁道是否违反交通规则、一个大男人过多流泪其感情是否健康,这些只是文本的枝叶问题。
  D.在一个社会动荡、家庭变故的环境里,《背影》中所表现的父子关系的另一面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10. 下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某些“经典新解”以尖刻的言辞、戏剧性的逆转思维等方式哗众取宠,歪曲或遮蔽作者当时所面临的普遍社会问题。
  B.某些解读经典的人,因其极端个人主义的思维方式,无法深刻反省自身的思想状态,常常陶醉在张扬个性的幻觉中。
  C.解读经典时,夸大个人的局部经验,并从中引出一种价值取向,以此来衡量评判一切,这是机械思维的表现。
  D.辩证地分析经典,引导学生全面地理解经典,不仅要抓住文本主干进行多样化的解读,更要抓住文本的枝叶大肆渲染。
  三、(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3题。
  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黥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
  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