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66小题,约10510字。

  唐山一中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共11页,第Ⅰ卷1至11页,为客观选择题,请将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作文,请写在作文纸上。2.作文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卷Ⅰ(选择题共90分)
  一、现代文阅读(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聚落形态,是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作为一种宏观的地理现象,又是一种大规模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它所代表的文化现象,被称做“城邑文化”或“防御文化”。据已公布的考古资料,在我国迄今发现的40余处史前城址中,郑州西山仰韶城址的年代较早,它堪称“中原第一城”。
  西山城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雏形城市”。早先,在论及中国文明起源时,人们往往把目光投向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女神庙或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冢”,而今中原地区黄河之滨仰韶文化城址面世,使我们从西山古城高峻的城垣上空,看到华夏文明的新曙光!以西山古城为代表的圆形城址,属于从仰韶文化早中期的环壕聚落到龙山时代方形城制的过渡形态。仰韶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平面大都略呈圆形,如西安半坡遗址。西山古城上承半坡圆形村落形式——被称“周边集团”的规划布局,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圆形城,堪称我国圆形城的滥觞。
  城作为一种“防御文化”设施,借各种寨堡、沟洫、障壁、栅栏来防卫居住区。仰韶时代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原地区氏族和部落间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战争日趋激烈,为了防御外来入侵,以城垣环围的西山城堡应运而生。
  1.下列对“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聚落形态,是历史文化的特殊产物。
  B.城作为一种宏观的地理现象,又是一种大规模的永久性的防御设施。
  C.它所代表的文化现象,被称作“城邑文化”或“防御文化”。
  D.郑州西山仰韶城址的年代比较早,它堪称“中原第一城”。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论及中国文明起源,过去人们把目光投向辽西地区红山文化的女神庙或者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家”都是错误的。
  B.西山古城属于从仰韶文化早中期的环壕聚落到龙山时代方形城制的过渡形态,它不具备“周边集团”的规划布局特点。
  C.仰韶时代晚期,为了防御外来入侵者掠夺财富,人们以城垣环围城邑,西山城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D.西山城址是我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雏形城市”,它作为文化现象,不能体现“城邑文化”或“防御文化”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6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但是,眼睛虽闭,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作于1992年春,有删节)
  3.对“这一棵古藤”的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它自然。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
  B.它美好。每到春天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它的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
  C.它古老。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阅尽人间沧桑,也见证了十年浩劫,也见证了新时代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追逐。
  D.它执着。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都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被人无端杀害也只偷偷地哭泣。
  4.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选出作者这样
  说的两个原因(4分)
  A.“十年浩劫”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年代已经过去,人们不再遭受任意践踏,人生不再像披荆斩棘般艰难,所以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B.“十年浩劫”对真善美的戕害已成为历史,世上还余留有真善美,尚可安慰历经浩劫的人的心灵,所以作者说“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
  C.在新的时代,劫后余生的人们还要面对各种困难,社会上还有许多丑恶的行为,人生仍需披荆斩棘,所以作者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D.在新的时代,劫后余生的真善美又遭“愚氓”的戕害,令人大失所望、深感悲凉,这更是时代的悲剧,所以作者又说“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
  5.对文中“愚氓”的特点以及他们砍伐这棵古藤的原因探究不合理的几项是(5分)
  A.愚氓是当代社会中的名利之徒,他们只看重名利,对真善美愚昧无知。
  B.在一个黑白颠倒、善恶混淆的年代,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