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90字。
像山那样思考
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
阅读有目的
△整体感知,理清“事”与“理”之间的关系。
△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和通过叙事来表现哲理的写法。
△理解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探究文章的主旨。
△坚持阅读时养成圈点勾画的阅读习惯,品评文章,品味精练的语言特点。
读前要热身
蕴含土地伦理精髓的书
最近30年,在美国,从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的角度上说,有一本书显然是人们阅读时首选的,因为它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一本在1949年出版的薄薄的小册子。这本页数不多,文辞也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 笔是奥尔多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 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的精髓。
21—1
书中的文章,通过他本人和土地之间关系的描述,在那些从未到过威斯康星的沙乡、不熟悉书中所描写的地方的读者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乐于接受他的新思想的读者。这本书的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很多读过《沙乡年鉴》的读者,觉得在这本书中让他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最忘不了的就是那只垂死的老狼。同时,它也是令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幡然醒悟、毕生难忘一只狼。为什么这只狼能有如此魔力,让这么多人难以忘怀?大家学了本文之后会明白这一点的。
知识应储备
●作者作品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称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的《沙乡年鉴》被美国人视作是与《瓦尔登湖》同样具有伟大影响力的经典。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征服、改造大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于是人类开始了向大自然掠夺,他们砍伐森林,填平湖泊,捕杀动物,地球不断地发出警告。在这种情况下,奥尔多•利奥波德写下了《沙乡年鉴》一书,提出了“土地道德和土 21—2 地伦理”的观念,呼吁人们树立一种与自然保持平等和谐的道德观,要把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然——看作一个共同体,并把人类在这个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像山那样思考》便选自《沙乡年鉴》,提醒人们要学会思考,重新衡量人和自然的关系。
●识记字音
1. 字音
饿殍(piǎo) 疲惫(bèi) 艾(ài) 蒿(hāo) 湍(tuān)急 嗥(háo)叫 驯(xùn)服 蔑(miè)视 峭(qiào)壁 嘶(sī)鸣 毛骨悚(sǒng)然 嘎(gá) 蠕(rú)动 瞄(miáo)准 闪烁(shuò)
2.多音字
bié 告别 liàng 气量 jiè 起解
别 量 解 jiě 瓦解
biè 别扭 liang 思量 xiè 解县
dù 温度
度
duó 揣度
●分辨字形
嬉 嬉戏 鞘 剑鞘 砾 瓦砾 蠕 蠕动
嘻 嘻嘻哈哈 峭 陡峭 跞 卓跞 嚅 嚅嗫
熹 熹微 诮 讥诮 烁 闪烁 儒 儒生
●文题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化的表达方式。作者的用意在于让人们意识到,由于人类一直把自己看成高于一切的自然的主宰,已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而又自大的人类,是在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人类没有像山那样对待自己同大自然的关系。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高手支招之二——感受鉴赏
文本需精研
像山那样思考①
〔美〕奥尔多•利奥波德
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鸣,是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深沉”与“骄傲”,“不驯服”与“对抗性”,“悲鸣”与“蔑视”这些词语揉合在一起,表现出这声嚎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21—3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