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阴中学.徐州一中.连云港新海中学三校联考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人:淮阴中学 王红光 审定人:淮阴中学 魏清 王进
全卷满分为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 共42分)
一(18 分,每小题 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纨素 神速 夙兴夜寐 朔风凛冽 B、蹑履 枯涩 拾级而上 鼓瑟吹笙
C、罗衾 浸渍 钦差大臣 钟磬齐鸣 D、戍边 发怵 数见不鲜 自出机杼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歆羡 驰聘 春意阑姗 信誓旦旦 B、踟躇 寥落 灯影憧憧 凭心而论
C、落寞 梳妆 烟销日出 仓皇北顾 D、幽雅 黯然 豆蔻年华 芸芸众生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是杜鹃,在不同的诗词里有不同的意义,“杜鹃啼血猿哀鸣”表现忧愁、悲哀,“杜宇(杜鹃)一声春晓”表现欢快、希望。
B、 有一次,我读谢冰心的散文,非常欣赏“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觉得她的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C、 散文写“虚”,可向两方面发展:一是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着力,走客观、向外的路,二是在人类自身的观照上着力,走主观、向内的路。
D、 金秋时节,硕果满园,有艳红的苹果、淡黄的梨子……等,果农们的脸上洋溢着醉人的笑意。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 “个人”的发现,奠定了“自我”在现代散文中的主体地位,________了散文的“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 李白的求仙访道,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________和不妥协。
③ 诵读诗歌,有助于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的_________。
A、激活 鄙视 熏染 B、激发 鄙视 熏染
C、激活 鄙弃 熏陶 D、激发 鄙弃 熏陶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有很多遗产管理者太急功近利,他们把遗产定性为旅游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行为。
B、走进信息交流市场,各种信息便以排山倒海之势,铺天盖地而来。
C、来到公司第一天,我好像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忙得头昏眼花。已过了下班时间,我还在七手八脚地忙着。
D、奥运健儿从雅典凯旋,举国弹冠相庆,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6、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信,也不料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B、当代散文,在“十七年”期间,在个性和艺术表现都呈现了严重滑坡的趋势。
C、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情来。
D、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二、(12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
礼与非礼的复合物——俑
在俑的制作上,有粗与精、酷似人与略具人形之分。这种现象在开始阶段并不仅仅是工匠技艺高低的原因,而是观念不同所致。俑又称为偶人,所谓“偶”,是像人和寓人之意,其原意指与现实中人相对应的人的代替物。俑的原意有特指性,是指用木头做的、五官清楚、安装有机关、经拨弄能踊跳、能做出一些动作的偶人。以后观念发生了变化,偶人变成泥人的专指,而俑反而变成了偶人的原始意义,成为墓葬中一切有生命的替代物的总称。
俑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落后习俗的产物。春秋时期用人殉葬遭到了一些人反对,仿人的泥、木替代物——俑产生了,但用俑殉葬这种观念从本质上来看,仍然是人殉制度的延续。俑的这种矛盾性,也体现在孔子身上。孔子的“慎终追远”是孝道的出发点,也是为人的根本。但孔子强调的对故去的先人的这些物质和精神的奉献,不是要死者像活人一样享受一切,而是作为一种礼,作为一种训化手段,使“民德归厚”,使人人具有仁爱之心。在孔子看来,人死之后,不能当作死人看待,给他们提供一些无用的东西,这样缺乏亲爱之心。但又不能当活人看待,提供一些很实用的东西。这样做又太愚蠢。最好的办法是给死人提供“神明之器”。什么叫神明之器?就是“备物而不可用也”。即指专为死人加工,形象上相似,功用上不可利用的器物。例如瓦器,要做得粗疏,不能盛放东西;笙、竽之类乐器,各个发音管上发出的音相互不谐和而不能演奏等。这是指器物而言。对待人,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