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0540字,答案扫描。

  2011年西安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
  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只收答题卡。
  第I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话与民族精神
  各民族原始神话(包括神祗形象、故事片等)向体系神话(包括内在精神、系统机构等)的演化形态启示我们:传统有强大的惰性。而一个民族在其凝成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早期阶段,所遇命运的浮沉和挑战的性质,左右此后传统的定势发展,难以根本逆转。如希腊民族早期的海权因素,希伯莱民族早期的宗教因素,中国民族早期的社会政治因素等等,对各自古代文化的定势发展,有决定作用。
  除了这个决定性的因素,造成一种文化基本模式及其精神形成、演变的其他要素还有:
  外来文化同化和抵抗同化的意志及分寸感。一种文化拒不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则趋于僵化,危及民族文化的发展。但如过于热心接受,则失去自我,危及民族文化的存在、升华——其最终结果都一样。关键是“分寸感”决定文化的命运。古埃及民族拘泥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肯做出变革,被迫退出世界文化的历史性角逐:先被希腊文化征服,后被阿拉伯文化同化了。文化的变革是历史的大势所趋,自己无力实现变革,别的民族就会乘虚而入,“越俎代庖”。
  模仿力和创造力的中和作用。模仿力是人类学习能力及活动的基础,是继承前人文化的前提条件。但模仿力过强,则妨碍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中和作用”的要义在于:模仿是创造的准备,创造则是模仿的归宿;无创造性的模仿,是毫无价值的。它丰富不了人类的文化,解决不了本民族的问题,结果是“邯郸学步”,反而失其故态。
  世界史中的地位或与其他文化圈的关系。接受和抵抗外来文化的意识及其分寸感,模仿力和创造力的中和作用等主观因素,除有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种族的遗传素质外,还有其外在的背景。这就是地缘政治方面的影响:这一文化实体与他文化实体之间相对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关系,这一文化实体与其故土上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关系,这一文化实体内部各种地理文化势力(地区文化、学派文化等等)之间力量对比、消长、移易等等。实体越大、传统越久,惯性越大。
  像我们民族这么巨大的文化实体、这么悠久的文化传统,自然具有相应的文化惰性:在我们民族文化形成之初的文化模式及其传统力量,无疑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创新意志和变革才能。单单运用外来文化的模式,批判传统文化、瓦解传统力量——还只是停留在“模仿”的阶段,尚未跃入创造的苍穹。一味动用新文化的冲击力量,去反对古老的传统势力,是简单化的、费力的办法。其变革精神值得赞许,但结果事倍功半。较合理的方案,似是以民族传统的名义去推进革新事业,是以“恢复古昔的伟大传统”这一旗帜,实行新的创造。这是先秦诸子的创造之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方案。
  由于这种变革“合乎传统”,有助于通过唤醒民族心理深层的某种情节、神话式的“回忆”而获得强大的文化动力。它巧妙地交织着新与旧、革新与传统、精神运动与文化模式这两种力量、两种形式,以刷新民族的精神。
  1.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个民族其决定本民族定势发展的因素各不相同,如希腊文化,是早期的海权因素;希伯莱文化,是早期的宗教因素;中华文化,则是早期的社会政治因素。
  B.在决定本民族文化定势发展的因素中,文化共同体形成的早期所遇命运的浮沉和挑战的 性质是决定因素,是内因;接受与抵抗文化的“分寸感”、模仿力与创造力的中和作用等是次要因素,是外因。
  C.文化的变革是历史的大势所趋,模仿是继承前人文化和接受外来文化,而创造则是在模仿之后的必然归宿,是丰富人类文化、解决本族文化发展问题的关键。
  D.一个民族的文化实体越巨大、文化传统越悠久,它发展的惯性就越大,因而,也就存在和发展的越久远。
  2.下列对“造成一种文化基本模式及其精神形成、演变”的要素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欧阳修读其赋,谓曰:“君辞气似沂公①,未可量也。”签书昭庆军判官,秩满②,当试馆③职,辞曰:“起家为官,本代耕尔,愿以守选余日,读所未见书。”宰相善其志,以通判明州。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编修中书条例。自太常丞当转博士,超改右正言;明日,直舍人院;又明日,判流内铨④:皆神宗特命,举朝荣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