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9240字。

  2011届淮南五中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试卷
  制卷:高三语文组 陈望聪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就有了两面性:动物性与人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一般来说,“俗”是指人动物性、物质性的一面;“雅”是指人性、精神性的一面。
  人面对一物会有三念:占有的欲望、冷静的思考和愉悦的欣赏,就看你选择哪一种。这三种念头第一种源于人的动物性、物质性,可称为“俗”;第三种体现人的精神存在,可称为“雅”。俗与雅之间还有一个过渡地带,这就是“通俗”。
  人在行为方面有六种精神需求。它从低到高分别是:刺激、休闲、信息、知识、思想和审美的需求。大致说来,前两项是满足物质需求的,可归于“俗”;后两项是满足精神需求的,可归于“雅”。中间两项比较模糊,兼而有之。但最低、最高的两项,即刺激与审美的需求却是很典型的。
  刺激就是勾起人的欲望,满足人的动物性,是最低的一档。这是一切黄色、凶杀、打斗类低俗作品的心理基础和市场基础。只要人动物性的一面还存在,人与外界的欲望关系还在,他就要寻求刺激、发泄与满足。我们只能把它控制在最低限度:不公开传播,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危害青少年。相反,这六种需求的最高一档,即审美需求则是满足精神的心灵的需要,常表现为纯艺术。其代表如已被历史洗练、陶冶过的唐诗、宋词、古典音乐、名画及一切经典作品,它没有任何物欲的刺激,全在净化心灵,这无疑是最高雅的。
  但是人们食人间烟火,正常的欲望还是要的,还得有作品去满足他的休闲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等等,这里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这就是“通俗”。通俗的标准是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但又不脱离人的物质的现实。所以纯艺术、纯思辨性的作品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高雅;另一方面,纯刺激性的作品也不在通俗之列,它归于低俗,或名粗俗、庸俗。
  低俗的作品是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高雅的作品是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审美要求。低俗作品让人回归动物的、物质的一面;高雅作品让人升华精神的、道德的一面。
  我们一般说的通俗是有方向性的,它是指从高到低的过渡。就是说作品内在的思想、艺术(审美)水准已经很高,但是照顾到接受者的接受能力,兼顾到他的需求(通常叫大众需求),而采用了他能接受的方式。注意,这里的要害是“高起低落”,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低俗。如果反过来从低俗的标准出发,就会滑落得更低,而永远不可能达到通俗的效果。就像委派一个大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小学,可以把小学生培养成人才;而委派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教师去教中学,则只能把人才教成废才。真正的好作品都是“高起低落”,深入浅出,专家学者看了不觉为浅,工人、农民读来不觉为深,这就是通俗。这方面著名的例子,文艺作品如中国的四部古典名著,现代作家老舍、赵树理的作品,哲学著作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选自2010年8月《人民日报》梁衡文章《如何区分低俗、通俗和高雅》,有删改)
  1.从原文看,下列有关“通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是介于人的动物性、物质性俗与人性、精神性之间,即雅和俗之间的一个过渡地带。
  B.“通俗”就是物质与精神兼备,能完全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信息需求、知识需求等。
  C.通俗的标准是不脱离人的物质的现实但又不刺激人的欲望心理,纯思辨性和纯刺激性的作品不在其列。
  D.通俗的方向性也追求“高起低落”,即是从高雅的标准出发落实到一个通俗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低俗。
  2.下列各项,属于“通俗”范畴的一项是(   )(3分)
  A.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满足人们休闲需求或刺激并满足人的贪占、享用要求的作品。
  B.从愉悦人的精神出发,满足人的精神心灵要求,让人的精神、道德得以升华作品。
  C.体现深入浅出的作品,如中国的四部古典名著,赵树理的作品,艾思奇的《大众哲学》。
  D.没有物欲的刺激,能净化心灵,被历史洗练、陶冶过的唐诗、古典音乐、名画及一切经典作品。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俗”一般说内在的审美水准很高,只是采用了接受者的能接受方式,因此绝不低俗。
  B.休闲、信息、知识等精神需求,既有物质的东西,又有精神的内容,可归于“通俗”。
  C.刺激能勾起欲望,满足人的动物性,属于最低的一档,因此我们能把它控制在最低限度。
  D.真正的好的作品是“高起低落”,深浅适度,而通俗正是如此,因此通俗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二、(3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白云先生传
  【明】钟惺
  林古度曰:白云先生陈昂者,字云仲,福建莆田黄石街人也。所居所至,人皆不知其何许人。自隐于诗,性命以之。独与马公子善。
  其后莆田中倭,城且破,先生领妻子,奔豫章,织草屦为日。不给,继之以卜。泛彭蠡,憩匡卢山,观陶令之迹,皆有诗。已入楚,由江陵入蜀,附僧舟佣爨以往。至亦辄佣于僧,遂遍历三峡、剑门之胜,登峨嵋焉。所佣僧辄死,反自蜀,寓江陵、松滋、公安、巴陵诸处。
  至金陵,姚太守稍客之,给居食。久之,姚太守亦死,无所依,仍卖卜秦淮。或自榜片纸于扉,为人佣作诗文。其巷中人有小小庆吊,持百钱斗米与之。辄随所求以应。无则又卖卜,或杂以织屦。而林古度与其兄茂者,闽人林孝廉初文子,寓居金陵者也。一日,兄弟过其门,见所榜片纸于扉者,突入其室,问知为莆田人,颇述其平生。一扉之内,席床缶灶,败纸退笔,错处其中。检其诗诵之。是时古度虽年少,颇晓其大意,称之。每称其一诗,辄反面向壁流涕悲咽,至于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