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30字。
故都的秋(郁达夫)
长安二中 靳高飞
一、概述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阅读鉴赏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由三篇散文组成,本课就是其中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本文中作者通过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初步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本文需要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
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教学实际,已经了解到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习目的明确,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小组活动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另外他们已经比较熟悉散文这种题材,有着较高的朗诵阅读能力,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指导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法、设疑讨论法
学习策略: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1、诵读感知法 2、阅读学习法
3、设疑研讨法 4、拓展延伸法
教学中重点在于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法。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准备朗诵配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让学生提前寻找古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文,并准备在记录本上。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2)
1、导语: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名句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幻灯3)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