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280字。

  《故都的秋》导学案(教师版)
  三原南郊中学高一备课组   执笔 赵坤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字词的音义
  2、整体感知课文,掌握五幅“秋景图”,体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主要写法。
  3、学习课文中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作者如何通过对比衬托手法,抓住事物的特征写景状物,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时代特征,明白作者心境,理解文章的感情(深远幽思中的孤独)。
  【学法指导】 讲读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知识准备•预习•导学
  (一)、给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
  散文钞(chāo)      一椽(chuán)      嘶叫(sī)          耗子(hào)
  潭柘寺(zhè)       落蕊(ruǐ)        橄榄(lǎn)         落寞(mò)
  普陀山(tuó)       房檩(lǐn)        陪衬(chèn)        夹袄(ǎo)
  廿四桥(niàn)      着衣(zhuó)       混沌(dùn)         椭圆(tuǒ)
  (二)、作家及作品。请同学们查资料填空:
  郁达夫(1896—1945),现代散文家、小说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著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三)、写作背景
  郁达夫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四)、释题
  明确: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五)、熟读课文,初步领会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
  1.总起  --------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
  ①破屋秋色
  ②街头秋蕊
  故                描述:③秋蝉残声                                  前  以
  都   2.分写            ④秋雨话凉                                 后  景
  的                         ⑤庭院秋果                                  呼  显
  秋                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                  应  情
  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
  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
  ①写南国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