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课外阅读的新视角
广西上思高中:劳尔
关键词:寻找源头活水 追求理想方式 珍视独特体验 营造良好氛围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那么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我们怎样来看待课外阅读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于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教授文字章法的学科,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课外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语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从“终生学习”的观念来看,传统的“一张文凭,终生管用”的旧观念已经改变,人的学习过程不会只在课堂内、学校里进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要通过人们未来的阅读来获得,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对阅读的态度,对人生的信念,因此课外阅读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成尤为重要。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怎样以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和指导课外阅读呢?
一、“问泉哪得清如许?”寻找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指导孩子开展课外阅读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该从孩子出发,以孩子的兴趣为中心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
1、课外读物要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
我们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兴趣”二字,顺着这种思路想下去那就是只要孩子感兴趣的都可以读。这本来是特别有道理的。但一旦面对孩子,这种道理有时会变得挺无力,因为孩子似乎除了对那些我们认为益处不大、趣味不高甚至有些无聊的东西感“兴趣”外,死活不能获得我们所期望的兴趣。于是我们就有必要“引导”,于是我们就会当然地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交给孩子,我们的理由是:孩子是一张白纸,他们不可能真的有自己的兴趣,他们的兴趣依赖我们的培养。于是,就有了十几年长盛不衰的“读书教育活动”。偶尔,学校、老师也会推荐课外阅读书目,可那绝大多数都是老师们小时候的畅销书,其中当然不乏经典,但是远离今天的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年龄特征,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 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会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成为几代人的钟爱;也就不会惊讶于《哈利·波特》能誉满全球,《拇指牛》、《魔法学校》能畅销全国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心理需求是由个体差异的,有一些孩子的情感比较细腻,稍大一些又会有青春期的心理萌动,因此,有针对性的推荐一些描写青少年爱情心理的作品也未尝不可,比如《少年维特的烦恼》、《猫狗之恋》等,阅读这些作品不是鼓励孩子们早恋,恰恰相反,她的积极意义在于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2、课外读物要能适应孩子时尚需求
前几年,郑渊洁的“皮皮鲁”和“鲁西西”横扫童话世界,成为中国几千万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郑渊洁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童话大王”。近两年,英国女士J·K·罗琳的四本厚厚的《哈利·波特》风靡校园,那个戴着黑框眼睛的的长发小男孩成了众多男孩女孩的偶像,因为书中对于“光轮2000”的精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