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12670字。

  2010-2011学年东北三省高考特快信息卷--语文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习: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节选)
  谢春红  胡玲
  现实中,本来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学习却被仅仅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学习视野中的人被遗弃了,学习非但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反而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学习中寻找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正当人类在惊叹科技的神奇、享尽科技带来的繁华与便利之时,科技的负面影响却悄然而来,人口膨胀、能源
  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逐步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芩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人类
  世”。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认为,“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人的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对于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已经引起了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正在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以免引起大的人为的自然灾害。”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风险与机遇同在,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而将要发生哪一种情况,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依赖于一种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学习来发展。
  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任何事物都难免被打
  上“物化”的烙印,学习也突出地呈现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学习成为应付考试和寻找职业的工具,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日益功利化。从整体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义。结果是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世俗发展的要求,却导致了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产生的严重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人的学习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是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扭曲、停滞与不足所造成的。
  学习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生存并非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的开放。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
  1.下列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科技的负面影响。
  B.诺贝尔奖获得者P•克鲁芩于2000年提出了“人类世”新概念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C.科技的负面影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负面影响的状况得不到扼制会成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
  D.“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将会引起地球环境不容乐观的变化,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生态问题可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源贺,西平乐都人。贺伟容貌,善风仪。太武素闻其名,及见,器其机辩,赐爵西平侯。谓曰:“卿与朕同源,
  因事分姓,今可为源氏。”从击叛胡白龙,又讨吐京胡,皆先登陷阵。以功进号平西将军。
  太武征凉州,以为乡导,问攻战之计。贺曰:“姑戚外有四部鲜卑,各为之援,然皆臣祖父旧人。臣愿军前宣国威信,必相率请降。外援既服,然后攻其孤城,拔之如反掌耳。”帝曰:“善。”乃遣贺招慰,下三万余落。及围姑臧,由是无外虑,故得专力攻之。凉州平,以功进爵西平公。贺为人雄果,每遇强寇,辄自奋击,帝深诫之。
  时断狱多滥,贺上书曰:“案律,谋反之家,其子孙虽养他族,追还就戮,所以绝罪人之类,彰大逆之辜。其为劫贼应诛者,兄弟子侄在远道隔关津皆不坐。窃惟先朝制律之意,以不同谋,非绝类之罪,故特垂不死之诏。若年十三已下,家人首恶。臣愚以为可原其命,没入官。”帝纳之。
  出为冀州刺史,改封陇西王。既受除,上书曰:“臣闻人之所宝,莫宝于生命;德之厚者,莫厚于宥死。然犯死之罪,难以尽恕。权其轻重,有可矜恤。臣愚以为自非大逆、赤手杀人之罪,其坐赃及盗与过误之愆应入死者,皆可原命,谪守边境。是则已断之体,更受生成之恩;徭役之家,渐蒙休息之惠。刑措之化,庶几在兹。”帝嘉纳之。已后入死者,皆恕死徙边。久之,帝谓群臣曰:“昔源贺劝朕,宥诸死刑,徙充北藩诸戍。自尔至今,一岁所活,殊为不少。济命之理既多,边戍之兵有益。苟人人如贺,朕临天下,复何忧哉!”群臣咸曰:“非忠臣不能进此计,非圣明不能纳此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