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撰稿:博兴曹王二中 韩福升
第16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语言运用1.根据课文填词(每空2字)。
(1)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 ) 的日数因季节的( )而不同。
(2)物候资料……也可以利用来( ) 或( )害虫的侵害。
2. 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2)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3. 造句。
(1)次第
(2)花香鸟语
4. 指出下列句子采用的说明方法。
(1)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 )
(2)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 )
(3)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 )
5. 试写几条含有大自然语言的农谚。
二、课内精读
(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化,草木()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 ),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 )南飞,活跃在田闻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革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6. 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7. 这段文字是按__________ 的顺序写的,这里写的是__________区域的自然现象。
8. 这段文字写时间的推移、季节的变化用了很多词语,它们是:_______
9. 这段文字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0.根据这段文字,说明什么是物候,并举一个例子。
11.根据这段文字,说明什么是物候学。
(三)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
12.文中的总说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13.“逆温层”产生的条件是:
14.“逆温层”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这个道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选读
天山的野果林
天山是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那里群峰项上,冰雪如冠,云缠雾绕。雪线之下,林海连绵,浓淡深浅,层次分明;森林以下,是牧马成群的辽阔草原。雪峰、林海、草原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