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8130字。
2011届九江一中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弭(mí)谤 恁 (nèn) 地 镣 (liáo) 铐 倨 (jù) 傲
B.方枘 (ruì) 庑 (wú) 廊 蓦 (mù) 然 眄 (miǎn) 视
C.哺 (pǔ) 育 纶 (guān) 巾 谂 (shěn) 知 提供 (gòng)
D.弄 (lòng) 堂 逋 (bū) 逃 氽 (tǔn) 浮 赧 (nǎn) 然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房椽 皴裂 挑肥捡瘦 虎视眈眈
B.揉合 会晤 目不交睫 独挡一面
C.淬火 瞋怒 甘之如饴 心怀叵测
D.斑驳 审察 条分缕析 惩前毖后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她选择的男人也不错,生意越做越大,人家夸她长了一副“旺夫相”,人活到这个时候,离完美只有一箭之遥,只要生个儿子便完美了。
B.上海世博会如火如荼,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C.对于完成这个任务,连长董近山首先想到了他的老部下高志平,所以这个任务也就当仁不让地落到了九班。
D.晚会中有一段舞蹈叫《打破坚冰》,台上电闪雷鸣,一群男演员表现出一种奋争、扬眉吐气的感觉,大家一看都知道,这是讲改革开放。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美国上下享受本·拉登之死的结果时,我们冷眼观潮。其实,这只是从肉体上消灭了那个代表现代恐怖主义的符号,而在意识上,这个符号依然存在。
B.政府明确指出,廉租房可以在经济适用房中配建,也可以在普通商品房小区中配建,以防止低收入家庭远离城区、被边缘化的现象。
C.在日留学生汪某因要不到学费连刺母亲九刀的事,近日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响。然而,这已不是中国留学生将刀第一次指向自己的亲人。
D.药家鑫会不会被判死刑,已经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有评论认为,在中国国情下,他被判死刑已成定局。
5.将下列一组语句组成一段话,最恰当的语序是
①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②因此,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④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规章制度。
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
⑥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A.⑤②③⑥①④ B.⑤③②④①⑥ C.③②⑤①④⑥ D.③⑤⑥④①②
6.下列对有关文学名著的解说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环绕宝玉、黛玉和宝钗的还有一大群少女少妇,青年守寡的是迎春、李纨,远嫁的是探春,悲观绝望出家的是惜春,含冤而死的是秦可卿和鸳鸯。(《红楼梦》)
B、《巴黎圣母院》结尾,加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克罗德的丑恶灵魂,把他从塔楼上推下去摔死后,找到爱斯梅拉达的尸体,紧紧地抱住它死去。
C.《家》中,高觉新是这个大家庭里的长孙,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他被剥夺了学业与爱情。在中学毕业那天放弃了自己所爱的表妹,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结了婚。
D.在高老头患病期间,小女儿没来看他一次,她关心的是即将参加盼望已久的鲍赛昂夫人的舞会;大女儿来过一次,但不是来看父亲的病的,而是要父亲给她支付欠裁缝一千法郎的定钱。高老头被逼得付出了最后1文钱,致使中风症猛然发作。(《高老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所谓“人口红利”指的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
与人口红利相对应的概念是“刘易斯拐点”。这一概念是第十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阿瑟·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首先提出来的。他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中,提出了“二元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二是劳动力短缺阶段。经济学界把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往往是人口红利消失的前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口红利的消失就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目前,劳动力在城乡普遍短缺和农民工工资持续增长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我国人口红利期已接近尾声,经济发展开始进入“刘易斯拐点”区域,劳动力短缺即将出现。无论喜欢不喜欢,“刘易斯拐点”都会如期到来,它的到来将对今后中国经济带来深刻的冲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