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法(1)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明确考纲要求,梳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2、总结规律,归纳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法,训练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抓住事物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
2、抓住景物组合所体现的氛围特征,体会传达的感情。
【教学设想】
1、在回顾、梳理鉴赏诗歌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进一步就一些典型题例归纳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答技法。
2、教学方法:本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采用音乐、动画、图片等营造诗歌气氛,调动学生的情感。本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小结和学生的朗读、讨论、练习等互动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引领学生理解解答诗歌鉴赏题的技巧,以期达到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得分率等目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师生共同梳理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一)解读《考试说明》的要求(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人物(诗中塑造的形象、抒情主人公形象)、景物,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语句和词语(诗眼)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赏析表达技巧主要指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抒情方式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直抒胸臆;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表现手法包括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等。
4、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
可简要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 。
(二)欣赏课件《观沧海》(flash动画) ,引导整体阅读。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整体鉴赏:抓住诗眼 ,知人论世, 推己及人 。
1、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
2、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
3、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参考答案: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互文、夸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照应、正衬、反衬。)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