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word编辑的唐诗鉴赏资料集,包含唐代一百三十多位诗人的代表诗作鉴赏文字。近八十多万字。)
示例如下:
白居易作品(1)
观刈麦
时为盩厔县尉
田家少闲月, 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 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 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 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 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 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 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 这首诗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