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30字。
秋声赋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欧阳修,学习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欧阳修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研习文本,通过词语的解释、活用的归类、句式的理解,把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探究文本,讨论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
3.比较阅读,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热爱生命的情感,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
2.体味由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又要辩证地看待古人的思想中存在的消极颓废的部分。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将无形的事物写得有形有色、具体可感的手法。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领悟本文由自然事物的描绘而引出的感慨,思考作者得出的人生哲理是否道理充分,有积极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在中国的文化传统、生活经验中,哪个季节最令人伤感忧郁?——是秋。秋天的心,就是“愁”。
但是,我们都学习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请背诵一下这首词。
(师生共同背诵)
师 大家想一想,这首词写“秋”的部分诗句是——
生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
师 在毛泽东笔下,这番秋景的特点如何?
生 是色彩缤纷的。
生 是生机勃勃的。
师 毛泽东为什么能把这秋景写得色彩缤纷、生机勃勃呢?
生 因为毛泽东要去开展革命斗争,他胸怀着“指点江山”的壮志,要领导中国人民主宰沉浮。
师 总之一句话:心境决定情境。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写的那样:
多媒体课件展示:
秋 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通过对前几首诗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笔落惊风雨”——要领悟诗词语言的境界;了解了“诗从肺腑出”——诗言志,诗歌的灵魂是蕴涵于其中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