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10字。
高考名著客观题设误手法透析
2008年,江苏和福建两省的高考试卷开始设置名著名篇客观试题(江苏卷以附加题的形式出现),至今已延续三年,分析这两省三年的试题,尤其是总结概括其中十二个错项十五个误点的设置手法,能给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应考带来一点启示。
总览三年试题,从涉及的体裁来看,福建卷均为长篇小说;江苏卷涉及到长、短篇小说,诗歌,戏剧。从考查内容上看,福建卷重点考查故事情节;江苏卷除了故事情节,还涉及到形象分析、主题概括、选材特点等。从题干要求来说,福建卷采用的是“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江苏卷采用的是“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两省的选材均为新课标规定的古今中外名著名篇,题目都侧重对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设误,题型均为“五选二”。
主要设误手法如下:
一、 暗换人名。即采用“移花接木”手段,故意把人物甲暗换作人物乙。如:
(1) 2010福建卷B项:宝玉去探望生病的黛玉。黛玉看见通灵宝玉上面的字,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晴雯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宝玉果然看到金锁上刻着癞头和尚送的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红楼梦》)
——该项中,宝玉探望的是“宝钗”而非“黛玉”;“说这与黛玉项圈上的字是一对”的应是“莺儿”而非“晴雯”。
(2) 2010福建卷E项:欧也妮把自己的私房钱全部送给了查理,她的母亲发现这件事之后,就把她幽禁在房间里。欧也妮没有火取暖,只有面包和清水度日。查理给欧也妮做点好吃的,只能在夜里给她送去。(《欧也妮•葛朗台》)
——“发现……就把她幽禁……”的人应为“父亲”(葛朗台)而非“母亲”,给欧也妮送吃的也不是“查理”而是“拿侬”。
(3) 2010年江苏卷附加题A项:《阿Q正传》中,阿Q为了革命,用砖砸开了静修庵,砸了庵里“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并顺手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
——砸龙碑、拿宣德炉的不是“阿Q”,而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
(4) 2008年江苏卷附加题C项:《三国演义》写赤壁之战中,曹操败走华容道,脱险后到达南郡,突然大哭,说如果荀彧在,决不会遭此大败,这是曹操在痛骂诸谋士无能。
——曹操大哭后说的应是“如果郭奉孝在”,而不是“如果荀彧在”。
二、 曲解形象。即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或言过其实,或无中生有,故意“歪曲”人物性格或人物行为的结果。如:
(1) 2009年江苏卷附加题A项:鲁迅《呐喊•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一代不如一代”,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有误。作品中的赵七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