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20字。

  写作范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原题回放】: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句诗,我们太熟了,但如果从自然、社会、历史、生活等不同的角度看去,它不仅可以写景,更可以叙事、抒情、言志……请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
  【思路导航】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由一句诗,或一句诗提炼出来的词句出发,发散性地阐发对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感悟,这种类型的命题或话题作文,在高考中也出现了一定的数量。远一点的如2005年浙江卷“一枝、一叶、一世界”(由唐诗“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得来的话题)、2007年北京卷“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自命题)等,近一点的有2008年湖南卷“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自命题)、2008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自命题)等。诗句粗略地分,可以分为描写、记叙,说理、抒情、言志等。如果是倾向于描写记叙的句子作题目,切不能把这句话记叙描写的内容扩写新编一番,可以先观察字里行间的人、事、物、时、地这些最基本的构成元素,然后选择最重要的元素,确立写作的重心,进行详写,并且要从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出发,选取一二,提炼出这些元素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催生出比喻义、象征义。如果是说理、抒情、言志相对比较直接的句子作题目,那就要先把诗中的情理志趣,准确地概括出来,确立写作的中心,然后结合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的情节或细节去生动、具体地写出这种情理志趣。简而言之,前者和后者都要虚实相生,但前者更注重化实为虚,后者更注重化虚为实。本题显然是前者,审题的关键在于两方面:一个是关注诗句中的构成元素,如“夜”、“风雨”、“花落”,体味一下孟浩然的在这首诗中做表达的心境——怡然中的怜惜,可以顺其意(如淡然的伤感),也可以反其意(如惨然而绝然),还可以相互比照出新意(如决然而释然)。然后对元素进行详略分工,根据诗意选择其中一个元素为轴,带动其它元素问自己几个彼此相关的问题。比如在这里,我们可以以“花落”为轴,“夜”和“风雨声”构成一种环境,问自己从生活、社会、历史、自然等方面出发,“花落”可以借喻、隐喻或象征什么,随之“夜”和“风雨声”又可以借喻、隐喻或象征什么。最后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或看到有感触的细节和情节去作答,从而形成这篇文章主要的骨架思路,然后根据文体的不同展开层次,或描写,或记叙,或议论,或抒情。要注意的是主要的元素不是找到内容简单画个等号,作个比喻就可以的,必须提炼出一种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