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第一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诗歌,具有优美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含蓄、形象、富有音乐美。多读一些好诗,对陶冶人的情操,学习语言、丰富我们的文学素养,是极有好处的。这个单元让我们主要欣赏的是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所选的诗作形式不一,旨趣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抒情。学习诗歌,我们建议同学们要注意多朗读、多背诵,体味作者在诗歌中抒发的感情,认真揣摩诗歌的语言特点,感受诗歌节奏的韵律。展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进人诗歌的艺术境界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1.黎明的通知
              艾 青
一、教学目的
  1.把握诗的朗读节奏,理解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把胜利和希望的消息传播,体味诗的语言简力。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中蕴含的含义,认识诗人对光明的呼唤,体会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诗人在诗歌中寄寓的自豪而坚定的爱国主义感情。
  2.教学难点为理解和把握象征主义手法在本诗中的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诗歌。(或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或同学朗诵或齐读)注意读出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可以按音节划分节奏,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划分,强调按意义单位划分这首诗的句子节奏,并有节奏的朗读。
举例: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3.本诗布局谋篇,层次井然,请给诗歌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对象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节到第六节。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们带去它即将到来的消息。
第二段:第七节到第二十八节。
这一段写黎明让诗人告诉所有的还在黑暗里的苦难的奋斗的人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第三段:第二十九节到完。
这一段写黎明要求诗人向人类宣告:黑夜即将结束,曙光已在前头。
4.朗读第一段,想想为什么黎明要求诗人而不是自己亲自向人们发出通知。
5.提问:这一段和全诗一样采用了第一人称,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四、小结
  诗歌一开头,就用第一人称“我”,明白地向诗人提出要求,通知人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并明确地表明“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这一写法贯串全诗,显示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朗读以下诗歌,想想二、三段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背诵全诗
二、导入
三、正课
1.朗读第二段,想想,诗中黎明让诗人把“通知”告诉哪些人们?让这些人们如何行动起来,迎接它的来到?
2.黎明到来是不可抗拒的,但又为什么一定要诗人提前通知它的到来呢?
3.怎样理解“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这两句诗的含义?
4.诗中认为诗人是“正直人”,是“忠实于时间的”,对此如何理解?
5.本诗中“黎明”深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小结
  本诗以“黎明”为象征物,以”抗日战争必胜”“抗日战争的光明前途”为象征义抒发了诗人对人类至高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沤歌黎明,表明了他对光明、理想和美好和平生活的热烈向往和不懈的追求。诗人自由奔放的笔调,尽管诗节、诗行长短不拘,不押韵,但递进排比的句式,前尾呼应的手法,又使全诗于自由奔放中见和谐统一。诗中透出的散文韵味更具有一种非人工修饰的美,它新鲜活脱的单纯明白,更富于人情味,大量朴素的口语,显示了趋向大众化的努力。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黎明的通知
文章的主题:本诗是一首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坚持革命斗争,期待革命胜利的真挚的愿望与夺取胜利,创造光明、幸福的新生活饿坚定信心,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向往光明、歌颂光明的可贵热情和高度责任心及对革命必然胜利的信心。
第一部分(1-5节)黎明祈求诗人告诉人们,黎明将从东方而来,将带光明给世界,带温暖给人类。
第二部分(6-14节)进一步展现黎明借助诗人给人们带去的消息的第一项内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