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80字。

《兴贤》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文言知识,了解历代的贤臣名相。
  2、掌握本文论证的方法。
  3、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明确并深入理解“兴贤”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文章论证方法和结构。
  教学难点:课后练习文段《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想:
  之前学生刚刚学习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对作者及其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尤其是王安石做事上深思慎取的谨严精神更是值得学习。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论证特点,理解任贤使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嘉佑三年(1058)十月,正在提点江东刑狱任上的王安石,被调到中央出任三司度支判官的时候。为了挽救危机、振兴国家、巩固封建统治,他充分利用这次调动工作的空隙,把他从政以来的实践经验,和多年的理论思考,所形成的变法思想,加以总结归纳和整理,撰成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建议仁宗为国家的振兴,实行“变法”。两年后,王安石改任知制诰,又写了《上时政书》,重申前议。
  1069年2月,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也称募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保甲养马法)、设置军器监;还改革学校与科举制度,裁并州县等。在神宗主持下,新法基本上得到推行。1085年,哲宗即位,起用司马光为相,新法全被废除。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为后来的改革制造声势的文章:《兴贤》。
  二、借助相关资料,了解历代名臣贤相:(本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介绍历代名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包括写作素材)(可以有重点的选讲其中几个,不必面面俱到)
  仲虺:商汤时期的著名大臣。他与伊尹并为商汤左、右相,辅佐商汤完成大业。
  祭公谋父:一位贤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辅佐周穆王的过程中,祭公谋父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周穆王要攻打犬戎,祭公谋父劝说周穆王不应用武力征服别人,早晚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周穆王不听劝告,率兵攻打犬戎,尽管战争最后取胜,但周边的少数民族再也不称臣纳贡。
  萧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月下追韩信
  曹参:继萧何后的汉代第二位相国。早年随汉高祖刘邦起兵
  萧规曹随
  寇恂: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他一生戎马,奋其智勇,所得俸禄,却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
  邓禹: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首,取河内以及之前的很多大的决策都出自邓禹,刘秀对邓禹非常赏识,邓禹给予光武帝最大的支持。
  王嘉:西汉平陵人,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哀帝宠幸董贤,欲封董贤为侯,王嘉反对,“往古以来,贵臣未尝有此,流闻四方,皆同怨之”,王嘉说“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哀帝怒将王嘉下狱。狱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