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20字。

  凸显文章中的“自己”
  单位:扬州市邗江区红桥高级中学
  邮编:225108
  姓名:周阿根
  【摘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已成当今共识。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假话、套话连篇,少有个性鲜明的鲜活之作。只有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善于思考,在文章中凸显“自己”,才能写出至情至性的好文章来。
  【关键词】文章   凸显    自己
  保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凸显自己,有个人的见解和观点,这是素质教育的最大特征。在这一点上理科方面主要表现的是不同的解题思路、角度、方法等;文科方面则主要是对问题的看法和意见。在语文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学生表达自己观点最直接、最集中的方式就是写作。然而,遗憾的是,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什么形式的作文,大多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他们所写的内容是“书本”的而非现实的,观点是他人的、社会的而非“自己的”。故此,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写作教学经验谈一下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文章中的“自己”主要指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材料是自己的经历,即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而不是“书本”知识,名人、伟人的事迹等;二是指观点是自己的看法和认识,而不是别人的理解或普遍认同的道理。二者之中,后一点最有价值和意义,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第一点是基础和条件,是构成“个性”差异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凸显“自己”要从第一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任何人的经历和感受都是千差万别的,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然而,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学生的作文中无论是内容还是观点总是相差无几——总是引用相似甚至相同的材料,总是表达相似或相同的观点。其实,学生也想写“自己”的东西,但总是感觉无话可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哪些可以作为素材。我们分析一下那些有名的作家,比如朱自清,人家怎么就能够把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上升为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再比如诗人陶渊明,为什么能从采摘菊花的生活小事中看到人生的至高境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身边的这些生活小事就熟视无睹呢?这是需要我们这些教育者深刻思考的问题。那么,把生活经历提炼成文章素材究竟需要哪些能力,包括哪些环节?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