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0题,约1810字。

  《说“木叶”》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A.袅袅(niǎo) 冉冉(rǎn) 窸窣(sū) 场合(chǎnɡ)
  B.褒贬(bǎo) 广袤(mào) 潜伏(qián) 编纂(zhuàn)
  C.漂泊(bó) 血泊(pō) 传诵(chuán) 垄断(lǒnɡ)
  D.桅杆(wéi) 危害(wēi) 砧板(zhēn) 皎洁(ji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绵密 锦绣  灼热 拙壮
  B.干燥 急躁 砧木 纱绽
  C.锤炼 白练 辨析 辩护
  D.萧瑟 肃杀 漂缈 飘零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____。
  ②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__________的形象。
  ③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__________,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也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4.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唯其因为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木叶”和“树叶”有了这么大的差别。
  B.姚雪垠同志的宏伟创作计划及其老当益壮、埋头苦干的精神,使与会者无不受到教育和鼓舞。
  C.在对这些问题作了一定分析之后,从而思考深层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D.宁可将可写长篇的材料缩成短篇,绝不可将短篇的材料拉成长篇。
  5.下列各句中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
  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
  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诗歌另有一套属于诗歌王国的语言,那是对日常交际使用的语言加以改造使之变了形的。_________。读者也已习惯用超常的眼光去读诗,心理上有了相应的准备。所以在其他文体里不允许出现的句子,却可以成为诗中之佳句。
  A.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自有其超常的语言规范,或者说时时要超出语言规范
  B.诗歌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超出这规范,或者说自有其超常的规范
  C.诗歌虽然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可以说自有超常的规范
  D.诗歌自有其超常的规范,它尽管时时超出语言规范,但又遵循这一规范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欣赏诗歌,由于它极精练,我们不仅要努力把握它以少量字词包孕着的丰富的含义,而且要努力去寻求它的诗句之外包含的不尽韵味。这在中国旧诗词的欣赏中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例如采菊东篱,心境悠然与南山相合,情寄东篱之外。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它的繁富的色彩和音响,烘托着江天子夜的秋景。末尾一句,以传到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给人留下了言语难以表达的离愁别绪。有趣的是,这种由具体的诗句引发的情思,其具体性可以因欣赏者的不同际遇而各不相同。它既有稳定性,又有随意性。例如那悠悠的钟声造成的余韵,大体上总与羁旅客子的愁思有关。至于它在欣赏者心中所唤起的具体思念,则是难以确定的:有人可因而感慨半生飘零,一事无成;有人可能思念老母娇妻;有人也许为友情的离弃而痛苦;也许为了贫病,也许为了惜逝……但那浮动在落月渔火的微茫中的一缕轻愁,则是相同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