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6题,约2300字。

  《谈中国诗》同步练习
  同步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2题。
  (1)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2)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Verlaine)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解析:B项出自第一段,而第一段内容主要写中国诗的篇幅短小,不涉及深奥难于理解的内容。
  答案:B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
  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解析:D项并非明扬中国诗的长处,暗讥西洋诗歌的弊端,而是写中国诗与西洋诗都讲究诗歌的暗示。
  答案:D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在中国的章回小说中,每回结束必写一句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难道作者不怕这样一下子把读者从故事里拉出来,明白这故事原是他编造的吗?
  同样,在京剧《三岔口》中,任堂惠与刘利华的全部“夜战”,竟然都是在灯火通明中进行的。为什么没有观者指责这种不真实已经近乎荒唐,反倒看得更加津津有味?在中国的戏曲舞台上,一根马鞭便是一匹千里神骏,几个打旗的龙套便是浩浩三军,抬一下脚便是进一道院或出一道门。西方人面对这些可能惊奇莫解,中国人却认可这就是艺术的真实。
  中国艺术家为什么敢于如此大胆地以假当真,将读者与观众“欺弄”到这般地步,非但不遭拒斥,反而乐陶陶地认同?我想,中国的艺术家更懂得读者与观众的欣赏心理——假定这是真的。
  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任何一个读者或观众会把一部小说当作真实的事件,把一幅画当作真实的景物,把一出戏当作真实的生活场景,只不过东西方艺术家对此所做的全然是背道而驰的罢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