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1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题指导
一、概念阐述
探究,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探究能力的考查许多省份都集中在选考部分,江苏则放在必考部分,也就是文学文本的阅读。它本指一种思维方法,也指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考试大纲》提出来之后,似乎才又成为一种题型。但因为“探究”首先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解题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是离不开这种能力的,而且对这种能力的考查实际上贯穿于整个解题思维的过程中。
二、探究能力的具体内容
(一)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不同的角度”指从广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从多侧面思考,明白其不同的含义。“不同的层面”指从深度上“挖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回答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意思说清楚,说透彻。这里的角度是针对具体文本而言的,有的要求从内容角度,有的从手法角度,也有从二者结合角度进行探究的。
1、从语句内涵角度探究:如2007年江苏卷第17题“文中最后说麦天的忙碌、喜悦‘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 ‘鲜亮’与‘滋味’的理解。”这里的“你的理解”不是指个性化的回答,而是要求从不同的层面“挖掘”词语的丰富意蕴。这里的“鲜亮”在文中包含三层意思,“滋味”在文中包含两层意思。正确答案为:鲜亮,指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滋味,指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这是单纯从内容上对作品内涵进行理解的。
2、从文章表现手法角度探究:如2008年辽宁卷第17题,“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文章依次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来呈现‘雨韵’这一主旨的?”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不管怎样,表现手法、表现方法的使用都必须为表达文章主旨服务。此题答案为:第一问①雨韵是人生四季的旋律,②雨韵是增强生命记忆的媒介,③雨韵是大自然美丽的乐意。第二问①先议论,谈四季之雨与人生四季②再叙事,讲老人与小男孩在雨中的故事③最后抒情,表达作者对雨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来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如2008年福建卷第13题“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这里明确指出从内容与写法二个角度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当属定向探究性的题目。这一题在实战中学生得分很低,原因一是没有把握文章的情感,二是没能就二个方面对应情感进行分析。若第一问答错了,第二问也就跟着错了,因此很难拿全分。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