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首先要对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的大致走势有个基本的把握,这样才会胸有全局、抓住重点、提高效益。众所周知,教育部公布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并确定以内容改革为重点。总的改革原则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以命题支持素质教育的实施。命题上最显著的变化在于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从测试学的角度看,一道语文试题的命制,总包含立意、情境、设问三个要素,分别决定着题目考查的目的、选择的材料、呈现的方式。所谓“知识立意”,即以知识点掌握的状况为考查目的,题目的命制考虑的是知识体系的重点体现、知识面覆盖等因素;而“能力立意”则主要考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以为,语文命题必将应和高考改革的主旋律,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以应用性、能力型题目为主体,着重写作、阅读和语言表达三项能力的检测。事实上,近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演进轨迹,也明晰地显示了这一走向。<br>
具体分析,我以为明年会有这样一些变化。<br>
首先,更加突出能力因素,大大删减语言知识的考核。传统试题以“知识立意”,把语言基本知识的掌握状况作为主要的考查目的,这样就出现了解释词语中的加点词(静态词义的识记)、找出结构相同的句子(语法知识)、辨别没有用比喻的一句(修辞手法)等等考查形式。至于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学生是否在言语操作上具有较高的能力,则没有顾及。这实际上背离了语言运用应强调工具性、实践性的考查原则,而近年语文高考内容的改革,强调以“能力立意”,正是对此的反拨,《考试说明》的变化也正体现着这一点。从1998年开始,“语言知识”中除“语音、汉字”两块属“识记”层次考查外,其余各块定位“应用”层级,且逐年强化。1998年删除了“根据语境辨析词语的音义”、“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等内容,1999年进一步删除了“修辞”中“辨析常见修辞方法”的内容,而将立意指向“正确运用修辞方法”上。2000年又增加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语言运用的项目。通俗点举例,今后的高考不会在这句话是用了“借喻”还是“借代”之类知识细节上纠缠,而是要么像2000年高考这样让学生造一个句子出来,看看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要么给一组句子,让学生选择,看看语言鉴别能力的高下。应该说,这种立意无论对语文素养好的同学来说,还是对中学语文的导向来说都是福音。与语言知识的删减相应,言语运用的考核项目2001年势必扩充。扩充的应是开放、创新的题目,但仍会以语言表达为落点,着重考查语言应用的规范、连贯、得体,还应引起重视的是,今后的语文高考,将制定“语文能力测试目标”,这种以能力为纲、知识为目的细目表,会对语文教学以具体的指导。<br>
其次,着眼现代人才语文素质的构建,加强阅读、写作能力考核。有学者指出,在信息革命后,人类知识学习已进入人力知识时代,以对知识的聚拢、管理、运用为主要特征。作为未来的人才,每天面对着如潮的信息,而且大量信息并不一定通过纸笔时代的传统载体来呈现,需要培养现代人才快速识别、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需要提高单位时间的阅读效率,从而迅速加工信息、运用信息。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处长也强调要培养“现代人的阅读能力”,他指出,无论是欣赏目的的阅读还是学习目的的阅读,都少不了“理解”这一“阅读的最基本能力”。因而,筛选信息、理解文本相比之下更为重要,具体表现为考查对文中词句的理解、重要信息的辨别与筛选、观点态度的归纳概括等。’98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语文题,要求阅读材料编写内容摘要,就是很好的考查形式。写作,是语言应用能力的高层次、综合性表现形式。写作考查的强化既体现为比例的提升,也表现在形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作文是高考的重点,防宿构是测试公平性的重要保证,因之,命题作文也罢,材料作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