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

[词义例释]
一、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苏轼《石钟山记》)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徐珂《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吾恂恂而起。(柳宗元《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荀子《劝学》)
7.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苏轼《石钟山记》)
8.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龚自珍《病梅馆记》)
二、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蒲松龄《促织》)
三、复音虚词
1.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苏轼《石钟山记》)
[巩固练习]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转折)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荀子《劝学》,顺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