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探究式学习案例
温州22中 语文组 干方田
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描述
荀子的《劝学》汪洋恣肆,堪称千古奇文,是历来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历来都很重视它对学生学习的启迪作用。《劝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名篇,集中代表了荀子关于学习的先进见解和主张。高中一年级上学期选择本篇作为讲读课文,不仅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古代基本文字知识的表层意义,更具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在二十一世纪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的深层的德育意义。在平常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而忽略对其深层思想的挖掘与探究。对“劝学”中“学”往往被忽略或误读,以为学习是我们司空见惯的词语,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意思,或者搬来心理学上的定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其实这样理解不符合《劝学》的原意,也妨碍了学生理解文章的词句和文理,把握它的写作技巧。我们以为 《劝学》“劝”的应该是不断加自身强修养,以达到君子的标准。
在这种思想的关照下,我首先解决基础知识,完善本文的行文结构等基础的内容,让学生对课文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并背诵下来,熟通文本。在此基础之上,我逐渐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性学习。这种探究分为两块:课内知识的探究和课外拓展的探究。对于科内知识的探究我主要是围绕几组句子体味其思想感情和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实际意义。对于课外探究知识的探究我主要是针对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进行对比,让学生展开辩论。
教学目标:
1 掌握《劝学》中“学”的含义;
2 在掌握基本字词知识和熟悉文意的基础上,对荀子关于学习方面的先进思想进一步深刻体悟,掌握通过重点句子纵向把握文章主旨的学习方法;
3 通过对孟子思想的了解,让二者思想进行比较,掌握课外横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大胆发言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
我班的学生整体上语文素养较高,课堂纪律很好,但是由于以前老师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吃等食”吃惯了,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所以让他们开口大胆发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对待事物有自己接收信息的方式,所以进行交互学习又是迫切需要进行的。因此,我想尽一切办法,尽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采取了课堂小组讨论和辩论的形式进行。
教学构思和过程
一 导入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荀子的《劝学》,对课文的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对荀子的思想已经能够有个大致的了解。本文的题目为《劝学》, 那么“劝”与“学”分别是什么意思呢?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还能深入了解到荀子的那些深刻思想呢?在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荀子和其他儒家大师的主张又能给我们带来那些启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一下探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