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90字。
《包身工》
[教学目标]1、掌握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和阅读的能力,并且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起思辨能力和判断能力。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的手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写法;运用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3、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和包身工制度,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学生的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重点难点]让学生从现实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再回到现实,联系现实,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增强学生的思辨力和判断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同学们,知道这段话出自哪里吗?(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大家觉得这几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控诉、义愤、同情、沉痛)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种义愤之情,包身工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让我们一起在夏衍的报告文学《包身工》中找到答案。
二、相关资料介绍(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夏衍,原名沈端先,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矛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2、认识报告文学
A、学生比较:新闻和报告文学的不同(描绘更细致)
B、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其特点有 :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C、学生用一句话压缩文章内容
控诉了在工厂里为了给带工头创造最大价值,包身工被迫过着非人生活的社会现实。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包身工指的是哪些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为日本人工作的女工)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年龄: 十五六岁 性别:女 绰号:芦柴棒、猪猡、娼妓等
工作单位:上海东洋纱厂
工作时间:长达12个小时以上
工作环境:三大威胁(音响、尘埃、湿气)
三大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
居住条件: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蜂房般的格子铺,鸽子笼一般,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