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历史碎片中都市人的“生活本体意识”
——王安忆《长恨歌》主题的一种阐释

文学院 98级(3)班  赵洪刚
[摘要]《长恨歌》不是一般的都市小说或言情小说,也不是极具先锋意味的“新历史”小说或“女性”小说,而是一种全息式关照人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的诗话性小说或心化小说。小说中复活历史时空,作为历史个体和生命个体的人以历史隧道为载体传播生命在历史长河和生命长河中“人欲何为?” ,“人能何为?”的声音,直指现代人的现实和 心灵。王安忆以都市女性的生命律动和生活热情为主线,采用女性视角记叙了在 历史与都市时空盘根错节的生存境域中,人在思索的轮回中从终极关怀的殿堂回归到民间关怀的现实,从形而上的“生命本体意识”回归到行而下的“生活本体意识”。当然这种生活不是毫无前途,毫无憧憬的生活,也不是“人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生活,而是点点滴滴又生生不息的生活。
[关键字] 《长恨歌》 王安忆 本体意识 女性视角 女性性别意识
《长恨歌》以大上海为背景,叙述了主人公王琦瑶作为都市女性在四十年中风风雨雨的情感经历和生活经历。学生时代的她已意识到自己的美丽聪慧,企盼上海繁华梦式的生活。心智加上努力,一跃而为“上海淑媛“进而选为”上海小姐“在欲望的驱使下,义无返顾地投到要员李主任的怀抱。可美梦不长,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又从天堂被抛回人间,开始了普通人的生活,日子平淡如水,仍过的有滋有味。带有浓重的洋场气息。另一方面,出于本能她仍无法割舍自己的情感生活,即使找不到可以今生依托的人,仍不放弃与自己相爱的男人短暂缠绵,以满足作为女人的需求和心灵慰藉,却仍摆脱不掉孤独的命运。王安忆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都市人的生态和心态,舒缓而有节奏地叙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特别对人物精打细算的分析,“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勤勤恳恳的过着,没一点非分之想”(1),更惟妙惟肖地展示了都市人的点点滴滴的生活场景和人生况味。
王安忆复活历史时空,作为历史个体和生命个体的人,以历史隧道为载体传播生命在历史长河和生活长河中“人欲何为”,人能何为的声音,直指当代人的现实与心灵。王安忆以都市女性的生命律动和生活热情为主线,采用女性视角记叙了在历史与都市时空盘根错节的生存境遇中,人在思索的轮回中从终极关怀的殿堂回归到民间关怀的现实,从形而上的“生命本体意识”回归到形而下的“生活本体意识”。当然这种生活不是毫无前途,毫无憧憬的生活,也不是“人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生活,而是介于二者之间,是一种诗化了的俗生活,心化了的生活。

   一、人首先存在于“生活”中而后是“历史”中  
《长恨歌》中王安忆摒弃了传统的或经典的历史叙述,只把时代和社会的变迁作为生命个体的生活在世的远景。整部小说用三个时段记叙了上海演进:四十年代的十里洋场,解放后政治运动频繁的上海,改革开放后春风化雨的上海。而具体的时间叙述全文有十处左右,但都有相当精练简洁,冷静平淡,而又时时处处自觉不自觉地引向日常生活。如文中第一次出现的具体时间叙述:“一九四五年底的上海是花团锦簇的上海,那夜夜歌舞因了日本投降而变得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其实那歌舞是不问时事的心,只由着快乐的天性。”(2) 寥寥几笔,我们能感触到时代信息的似乎只有抗战胜利。而每一次战争过后人们面对战争遗留下的沧桑的痛定思痛在此毫无显露,反而被“其实那歌舞是不问时事的心,只由着快乐的天性”把它消解得一干二净。与此叙述相映衬,对时俗的描述更引人注目:“橱窗里的时装,报纸副刊的连载小说,霓虹灯、电影海报,”(3) 这些浮光掠影而又实实在在的东西好象更让人关注。王琦瑶是在这种氛围下登场的,普通上海弄堂里的女人,在这特殊的时代境遇中在充满诱惑的社会里,是遏制不住追求荣誉,追求繁华的欲望的,她的命运沉浮成了关注的焦点。而历史时空则成了她演绎生活的远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