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蜡烛》
重庆三中 冯菲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内容。
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3、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
2、 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早读课朗读),积累字词,查找相关资料。
2、 教师:了解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和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朗读法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方法一:(开门见山)
本文的标题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东西——蜡烛,谁能告诉我蜡烛有何作用?
生:……
师:蜡烛的最大作用就是照明,然而在本文中它又被赋予了什么意义呢?
二、 介绍相关背景资料(作者及文体)
请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1、 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 南斯拉夫解放战争的史实
三、 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学生朗读课文(默读),理清这篇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 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契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坟头。
四、 品读课文,理解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齐读。
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练笔。
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细读文章中的这段话,设想一下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引导学生从老妇人对苏联红军战士的崇敬与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等来描写)
如:
① 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
② 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
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
③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