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小题,约9750字。

  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年级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漫说姓名文化
  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这一文化系统不但影响了其他民族,也辐射至周边地区。
  人人都有自己的原初之根.文化之根,这个根是民族.国家和省籍.家乡不能替代的。在我们的5000多个姓氏中,大多源于上古,几乎都存有自己的起源故事和嬗变历史。从先秦姓与氏的“别婚姻”“别贵贱”,到秦汉的姓氏合一,再到中华民族大家庭内许多民族纷纷采用汉姓,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寄身于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无形的姓氏文化则保存在有形的匾额和石刻里。
  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旨趣。
  我们的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观念。其中,家讳.内讳是家庭之避讳,国讳.宪讳.圣讳,属于社会之避讳。在避讳中,嫌名,即避字音同或字音近之讳,最为普及。避讳的方法可以改字.空字.缺笔.换音。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
  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这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其兴衰负责。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
  (选自《文汇报》2008年2月12日,有删改)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理解和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和演变,蕴含着丰富的
  内容。
  B.姓名文化说明了每个人的姓氏几乎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每个姓就是一部历史。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
  的道德观念。
  D.每个人都是姓名文化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5000多个姓氏中,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
  志向旨趣。
  C.绵延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D.文化中的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了民族伦理精髓。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今社会,宗亲仍可以让人们在茫茫人海中和生疏的世界里获得一份精神慰藉,这在一
  定程度上正体现了现代社会里的人们对自己的原始之根和文化之根的认同。
  B.人名的走向转变正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从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30个这一
  现象可看出,清朝是我国古代最尊崇儒家思想的一个朝代。
  C.春秋战国前期,有“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
  名的禁忌,如今这种禁忌在人名文化中消失。
  D.姓名文化之所以是我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原因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遗产像
  姓名文化那样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欧阳玄,字原功。母李氏,亲授《孝经》《论语》《小学》诸书,八岁能成诵,始从乡先生张贯之学,日记数千言,即知属文。十岁,有黄冠师注目视玄,谓贯之曰:“是儿神气凝远,目光射人,异日当以文章冠世,廊庙之器也。”言讫而去,亟追与语,已失所之。部使者行县,玄以诸生见,命赋梅花诗,立成十首,晚归,增至百首,见者骇异之。年十四,益从宋故老习为词章,下笔辄成章,每试庠序,辄占高等。弱冠,下帷数年,人莫见其面。经史百家,靡不研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