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小题,约10310字。

  成都外国语学校2010-2011学年度下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人:孙继良           审题人:黄杰         试卷负责人: 孙继良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卷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敛裾jǖ        贻误yí       揠苗助长yà         浅尝辄止zé
  B. 落蕊ruǐ       干禄gān      情不自禁jīn        山川相缪liáo
  C. 蕈菌xùn       溘死kè       不可估量liàng      其黄而陨yùn
  D. 赧然lǎn       氤氲wēn      裨补缺漏pí         何时可掇duō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
  A. 驯鸽          脉络           名负其实           人才倍出
  B. 气概          缈茫           没精打采           义愤填膺
  C. 简漏          桑葚           直接了当          甘败下风
  D. 皱蹙          惊蛰           提纲挈领           旁稽博采
  3.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那种拉帮结派遏制中国的图谋,那种在地区国家间挑拨离间,以及在中国近海搞联合军演的做法,都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
  B.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之鲋盼等着雨水!
  C. 成都公租房在建设、出租、回购等方面要做到既平衡各种关系又掐断各种利益链条,杜绝公租房出租中可能产生的各种猫腻。
  D.一些重点中学在资源的过度倾斜下创造的某些经验只具有展示的性质而不具有普及的价值,让广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校望眼欲穿。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最近两年来,蔬菜、肉类、服装、鸡蛋、食用油等农副产品普遍涨价,与之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也开始提价。
  B.新来的教育局长与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鼓励他们要解放思想,知难而进,争取新学年呈现新气象。
  C.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让他们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虽然还有待完善,但这个经验值得我们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
  D.与早已流行的互联网论坛和博客相比,微博以140字的限制、便捷的转发机制以及对终端设备的简单要求降低了民众表达言论的门槛。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中国养老困局
  (1)近日,民政部有关官员表示,依据新修订的《老年法》,“以后子女不经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可以诉诸法律”。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但揣测立法者的动机,就会发现这条规定基于“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而子女看望老人愈来愈少的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
  (2)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达1.67亿,我国事实上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另一方面,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受此影响,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
  (3)诚然,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但现实情况是,面对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的现实,政府部门却依然将希望寄托在“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上。各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统一、规范、完善的养老保险体系长期未能建立,对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还只是一个梦想。
  (4)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在传统中国,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这种观念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将养老问题纳入社会统筹和政府责任范围,不仅会使老龄人口受益,也会减轻年青一代的负担。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制定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以致力于建立“具有活力的长寿社会”,并将其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
  (5)如果每一位老人都能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老人和子女就无须因“常回家看看”难以如愿而焦灼。政府增加对养老问题的投入,不仅是一种社会福利,也是一种社会投资。比规定“常回家看看”成为法律义务更重要的,是加快以增加政府投入为核心的中国养老模式的社会化转型。
  5. 对文中所说的“‘常回家看看’入法,折射出了传统养老模式遭受的严峻挑战”的表述,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大,异地就业的青年人增多,受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难以常回家看看。
  B. 年青一代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大,购房置业、子女教育和人际应酬令人疲惫不堪,想常回家看看心有余而力不足。
  C. 社会成员流动频繁,父母与子女分居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高峰日益临近,这些现实都制约着“常回家看看”。
  D. 老人赡养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子女义务,而不是政府责任,可不少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导致“空巢老人”愈来愈多。
  6.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看望父母本是做人的基本伦理, “常回家看看”入法着实有些多余。
  B. 要改变“常回家看看自然变得奢侈”的困境,政府部门就必须改变 “养儿防老”的传统理念,加大养老投入。
  C. 就现实而言,部分老年人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望,还是空中楼阁。
  D. 时至今日, 如果仍然坚持“养儿防老”的观念,就不仅会增加年青一代的负担,也会影响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有悖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7. 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 传统意义上三世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家庭逐渐瓦解,子女与父母分居甚至相隔甚远的分居情况十分普遍,这是现代社会变革的产物之一。
  B. 孝顺作为重要的家庭美德,子女应该尽最大可能履行赡养义务,在有可能的前提下,常回家看看也是很必要的。
  C.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发达国家已经探索出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他们将养老纳入社会整体规划部署的做法,可以在我国实施推广。
  D. 政府增加养老投入,不仅能使老年人受益,也能使年轻人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③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苏  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  ①子瞻:苏轼。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贬谪黄州,苏辙贬谪筠。 ②陁(tuó)山冈。 ③褰(qiān)裳:提起衣服。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
  D.寄蜉蝣于天地                         譬之饮食,杂陈于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