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虹口八校联考 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12月考试卷
200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语文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 满分:150分(2004.12.)
阅读(80分)
一、(20分)
  ① 如果我们纵览一下中外的文化史,考察一下历代文学、艺术、建筑、服装乃至家庭陈设等方面的不同状况,不难发现:文化领域这些门类的形式和风格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这一现象明显地反映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这一规律:人的审美意识是流动的,变化的。因此任何一种为人们陶醉过的审美形态和艺术形式,其生命力的“青春期”总是有一定期限的,总是要过去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新旧之间的变换交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所以二者的分界线不是截然性的。
  ②但是,在近代的欧洲,有一条新旧之间的界线却十分鲜明,它离我们今天恰好一个世纪:19世纪80年代。从这时候起,文艺领域几乎所有的重要门类如文学、美术、建筑(欧洲人历来视建筑为艺术)、音乐等纷纷向它们的传统观念和形式公开发起了反叛,其步伐之齐、来势之猛,前所未有。仅仅1886年及其前后就发生了这么多重要事件:这一年,同样以法国为中心的后印象派举办了第一次同仁画展,标志着美术中先锋主义运动的起跑;在1886年稍前一点,以欧洲名城布鲁塞尔为中心的“新艺术运动”为20世纪的现代建筑揭开了序幕;在1896年稍后几年,与诗人马拉美、画家高更等人有着更多精神联系的法国印象派作曲大师德彪西在音乐领域“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我们把这一系列现象联系起来,放在世界文化史的背景上加以考察,就会看到一种奇观:人类审美意识流动的长河到了19世纪80年代的欧洲,开始出现了一个大落差的“瀑布”,这一“瀑布”所带来的新的审美特征影响着整整一个世纪,因而成为新旧审美风尚的划时代的界碑。
  ③正像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它的预兆那样,人类审美意识流变的这一瀑布式的飞跃也不是偶然发生的,就从较近的19世纪的前期和中期即可看到从文艺思想到审美观念变革的种种迹象:德国浪漫派的奠基者施莱格尔兄弟的文学理论和这个流派的创作以及法国波德莱尔、兰波等人的诗歌已经发出了“离经叛道”的信号:六七十年代法国以马奈、莫奈等画家为代表的印象派那样放肆地挣脱“线”的束缚而强调色彩的作用,已经表现出对传统绘画的美学法则的不驯:该世纪前期和中期的德国两位著名建筑师勋克尔和赛姆尔先后都从热衷于古典建筑迅速转向,主张建筑思想必须与时代精神合拍,建筑风格应与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相符合,这时期的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也大胆摒弃装饰,要求建筑的艺术造型服从于功能与材料,这些美学主张和努力都标志着现代建筑的萌芽;歌剧《特里斯坦》的作者瓦格纳那奇异的、狂热而带神秘感的乐曲意味着在音乐上敲响了20世纪的定音鼓……你看,仿佛各路人马都朝着一个方向行动。能责怪这些人不安分吗?不!他们只是顺应了新的时代的审美趋向,“始作俑者为俊杰”啊。近两千年来,欧洲人一直遵照希腊人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理论,奉写实主义为惟一的美学法典,先后有多少人为了这一美学理想的至善至美耗尽了才华,也作出了贡献,到了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新古典主义,显然已经登峰造极了,再要超过它不可能了。于是扬弃和超越成为不可避免。否则,高山仰止,永远在“顶峰”面前五体投地,那就意味着无所作为。这与人类的创造天性不相容,也与急速发展的时代不相容。
  ④人类的审美天性总是“喜新厌旧”的,总是不满足于“老一套”的东西。长袍马褂、“三寸金莲”曾经使我们的爷爷、奶奶那样陶醉,如今的孙子、孙女们却还是觉得西装、高跟鞋更气派。这里倒不存在孰是孰非的问题。一切曾经成为时尚,满足过很多人审美需要的东西,都应得到历史的承认,并在史册中取得一席之地。在审美领域,今人对前人的否定,实乃历史合乎必然的发展,绝不意味着对前人的轻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尚,每一时代的人都站在人类审美历程的某一个梯级上,每一个梯级都是超越,又是被超越,而正是这无数个梯级构成人类审美意识的流动状。因此,美的存在就意味着消耗。如果说,在物理学中有一个能的“守恒定律”。那么在这里只有人的审美需要是永恒的,人对美的创造兴趣是无限的。
  ⑤当然,因为美是流动的,所以它是有继承性的,即便是“瀑布”也还是流动的一种形式。当一种时代的审美风尚宣告过时的时候,那是意味着它作为一种风范不再成为令人普遍陶醉的对象;作为一种原则不再成为创作家主要遵循的律条。只是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所留下的痕迹,即那大量的美的遗产,将永远对后人具有审美价值的创作时的激发作用,它的某些因素还有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就像非洲的原始艺术在西方的现代化艺术中的作用那样。但它作为一种时代的审美风尚在后世重新复现并永远处于主宰地位,绝对不可能了。在这个意义上讲,美是不可重复的。目前西方常可听到“现实主义复归”之类的说法。是的,从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这个意义上讲,要恢复到19世纪的现实主义那种程度甚至超过,不是不可能的。但这里讲的是美学。如果从正统现实主义的审美特征即“写实主义”这个角度来讲,则不可能恢复到19世纪那种独尊地位。因为在这个领域;对人类最有魅力的,永远是“当代”。
1、第②段划线句中的“瀑布”是指                        。(3分)
2、第③段作者列举19世纪前期和中期欧洲文学、美术、建筑、音乐等方面从文艺思想到审美观念
变革的种种迹象是为了说明(4分)
  (1)                                   ?
  (2)                                   。
3、第④段“美的存在就意味着消耗”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4分)
  (1)                                   
  (2)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分)
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B 19世纪8公年代是欧洲文艺领域的反叛时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