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60字。
长亭送别
教学目的:1.理解《西厢记》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体味这一折中所刻画的若驾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正确评价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把握莺莺的叛逆性格。
3.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一折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4.赏析本文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的语境、情味来体会修辞方法和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鉴赏这一折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有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内容: 教法:赏析式
教学设想:1、为了更好地从文学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折,教师适量地补充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文学资料。例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曲词鉴赏时不必面面俱到,可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鉴赏重点:分别从语言特色的角度、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等方面来鉴赏。
2、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在富有感情的朗诵中达到“移情”的审美效果,从而把握全拆哀怨的抒情基调。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境、情味来体会修辞方法和化用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达到“意读”、“美读”和“精读”的目的。
教学内容: 一、预习题:
1.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
2.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3.熟读曲词[嘲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了解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二、资料:
1.杂剧知识
杂剧是公元十三世纪到十四世纪时中国元代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主要用唱词和报体动作来表演故事,是当时演唱、舞蹈艺术的综合体。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剧作家,如关汉卿、王实甫等等。
2.作家简介
王实甫元代戏剧家,名德信,是元代著名杂剧《西厢记》的作者,但是关于他生平情况的历史记载却很少。王实甫是大都(今北京)人。后人推测他的生卒年大约是126O--1336年,主要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这正是元杂剧的鼎盛时期。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人,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
王实甫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和《丽春园》等十三种。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共五本,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重,被称为杂剧之冠。
王实甫《西厢记》第4本第3折《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出自马致远[寿阳曲]:“四围山一竿残照里”句。马致远元贞年间恰在大都活动,是元贞书会成员。又,王实甫在《丽春堂》杂剧第3折曲文中两处引用白无咎的[鹦鹉曲]。据冯子振的《[鹦鹉曲]自序》,[鹦鹉曲]是元成宗大德年间在大都流行的散曲。可见,王实甫的活动年代不会早于马致远、白无咎。明贾仲明在增补《录鬼簿》时,写[凌波仙]曲吊王实甫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塞明口口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土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都指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显然,王实甫是熟悉这些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因此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戏。
明万历甲辰(1604)刊行的《北宫词纪》录有题为《退隐》的散曲《商调•集贤宾卜套,是作者 60岁自寿之词,署名王实甫。这一套曲又见于明嘉靖丙寅(1566)刊行的《雍熙乐府》,不注撰人姓名。是否能据以推断剧作家王实甫的生平,学术界有不同看法。王实甫的创作:王实甫著有杂剧13种:《西厢记》《双蕖怨》《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