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216字。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二语文导学案——长亭送别
  命制人:陆洋  时间:2010年9月3日
  【学习目标】
  1、了解古代戏曲的基本常识,感受多种修辞方法融古代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的语言特色。
  2、赏析张生与崔莺莺的艺术形象,品味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掌握古代戏曲的鉴赏方法。
  【知识链接】
  1、戏曲起源:原始巫风俳优——西汉百戏、魏晋踏摇娘——唐参军、宋杂剧、金院本——元杂剧、南戏——明清传奇——京剧。
  2、元曲:分为散曲、杂剧,散曲又分为小令、套曲。北方称为杂剧,南方称为南戏。
  3、杂剧分四折一楔子,楔子相当于序幕,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一套曲子。曲牌类似于词牌,和曲子的内容无关,只规定曲子的韵律、格律、字数、句数,一韵到底,一人主唱。
  4、杂剧语言和现代戏剧类似,分唱、白、科,唱即唱词,白即说白,是戏剧人物语言,是我们鉴赏的重点。科即科介,就是舞台说明,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
  5、古代戏曲角色分为外、旦、净、丑、末。末,男角;旦,女角;净、外、丑是次要角色,可男可女。杂剧主要是末、旦;明清传奇则是生、旦,末只是次要角色。
  6、《西厢记》的剧情及作者介绍见书P50。
  7、鉴赏古代戏曲和鉴赏现代戏剧一样,要理清人物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冲突,体会冲突中的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品味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预习问题】
  1、通读全文,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翻译课文。
  2、细读课文,解决相关问题。
  (1)课文中出现了那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讲的是件什么事?
  (1)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长老;(2)主要人物是崔莺莺、张生,是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突出了莺莺的叛逆性格,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
  (2)课文所选部分可分为四幅画面: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目送别离。试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为每一幅画面找一句唱词来概括画面主题。
  (一)赶赴长亭——抒离别之苦: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长亭饯别——表难言之屈: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三)临别叮嘱——叙恐弃之忧: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四)目送离别——写别后之痛: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3、祝肇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选出自己喜欢的曲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美感享受”。
  古人为求功名不惜十年寒窗跋山涉水,不知有多少深闺妇人在满怀凄婉中与心上人离别,在苦苦等待中熬白满头青丝。心上人或许为穷山恶水江湖风波所吞没,或许为漫漫科举无聊八股所吞噬,或许为京师繁华纸醉灯迷所诱惑,但总归有一个高中的希望让这些妇人在等待中度过漫漫长夜。而崔小姐并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只想和心上人白头到老于仙山秀水之中,但残酷的现实却是让她必须使丈夫赢得功名作为自由幸福的交换,离别之时,怎不柔肠百回?更令她担忧的还不是丈夫能否夺得状元,而是丈夫会否为京城的灯火酒绿所媚惑而丢失自我。此一别,不仅有难舍难离的惜别,更有担忧焦虑的苦恼,在这首离歌中,拨动的不仅是古往今来无数险化作望夫石的深闺思妇的心弦,更让普天下枯守闺中思念心上人的离妇心有戚戚。古代男人的出路不多,古代女子的出路又有几多?
  【导学问题】
  1、对于进京赶考,剧中众人各有什么看法?你最欣赏谁的看法?
  (1)老夫人: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2)长老:张生不是落后的人,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3)张生:凭胸中之才,视官如草芥耳;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回来;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4)崔莺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伤感于别离,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语句,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高适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本折戏题为“长亭送别”,“送别”是主题,祝肇年说,《长亭送别》是一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精读课文,说说文中有哪些情景交融的精美语句,读一读,说说文中离情与秋景是怎样交融在一起的呢?(提示:抓住画面和意象。)
  (一)画面:景物描写都不是孤立的,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秋景。
  (1)【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乐景写哀情,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的美丽画面。最能代表秋之萧瑟的“黄叶”在范仲淹的笔下尚且不悲,何况是色彩更加绚丽的“黄花”呢?因此,“碧云天,黄花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再加上漫山的红叶,这是一幅由蓝、黄、红构成的立体感极强的绚烂秋光图。坐在车里,看到这大好的秋光,莺莺无限惆怅。自然的美景和人生的美景从此都不会属于她。那南飞的大雁,是要回到自己温暖的家的,而她崔莺莺的家呢,那是一个没有自由、讲求门第、热衷功名的深宅府第。况且此时她是客居途中,丧父的悲伤尚在。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稍稍使自己的心情得到些许宽慰,没想到……她甚至更会想到,假如张生此时不是上京赶考,而是与她去郊外游玩,那该是何等的惬意和幸福啊!而母亲却要张生应考,世人如此重利轻情。由此,在她的眼中,那枫林自然就洒满了离人的红泪。这幅画面,色彩热烈。热烈的色彩下,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自然景境与人物心境形成强大的反差,这是以美的意境营造悲的气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