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四个课时,约7920个字。

  23、隆中对
  教学设想:
  这篇文言文涉及许多历史人物,字句较难,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怎么讲好这篇名文呢?新课标要求教师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即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学生观;发挥师生两个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观;开放的、与现实生活和儿童实际紧密联系的大语文教育观。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我决定一改以往的逐字翻译的传统讲法,从启发学生根据课文弄清历史人物的身份、关系入手,进而理解课文,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学习说理的一些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了解文章结构严谨、主次分明的说理方法;
  2、 学会用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方法;
  3、抓住“诸葛亮对策要点是什么、提出了哪些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三个问题,揣摩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代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早日成才,谱写青春华章。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3、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作者始终围绕着诸葛亮对策这个中心思想,理解隆中对所体现出来的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围绕着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进行叙写议论。结构布局为清晰十分严谨,这是学生学习全文的一个关键,更是一个难点。
  教法:朗读法、探究讨论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正音、熟读课文,准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对联、诗歌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了解历史,了解写作背景,初步感知课文。
  一、导入新课:
  《三国演义》开篇有一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播放歌曲)青山依旧夕阳依旧,英雄生命已逝,但却活在后世人的记忆里,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了解他,在学习之前,问一问学生,了解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对联、诗歌、故事?
  二、有关内容介绍
  1、板书课题,解题
  隆中,山名,在今湖北,刘备当年三次到此请诸葛亮出山。对:回答,应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2、作者及诸葛亮简介
  陈寿(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足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是西晋初的陈寿。陈寿是晋臣,晋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国志》便尊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这是编史书为政治服务的一个例子,也是《三国志》的一个特点。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三国时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