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040个字。

  《〈诗经〉两首》案例展示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②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③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含蓄美和朦胧美。
  ④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过程与方法
  ①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②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③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①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主人公的形象。
  ②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并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①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②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含蓄美。
  2.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师导入: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追求。那么,追求的过程是如何呢?追求的结果又是怎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师:介绍背景,助读诗歌,并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1)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
  ①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 莱: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③师指导朗读:第一节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要相对平静。第二节写君子时刻都在思念姑娘,因此语句中要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第三节写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第五节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和幸福之情,应读出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④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⑤指定三名学生分别读第一、二、三章。
  师:读诗歌,大家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请同学们再回顾归纳一下读好诗歌的方法或技巧。
  生1:吐字要清新,声音要洪亮。
  生2:要注意语调节奏,读出感情,抑扬顿挫。
  师:对。你们的意思是读要读得字字清晰,读要读出轻重缓急。诗歌重在想象、联想,朗读时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⑤学生齐读,再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思读全文,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已经读了诗歌,想一想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写一位君子喜欢上一位淑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