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11480字。
2012高三语文一轮练习:第一单元综合检测(语文版必修5)
(说明:本试卷共18小题,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写作个性化不等于私人化
有些作家我们不需要看作品上的署名就能够分辨出来,有些作家的作品一旦被提起就会在阅读者脑海中形成一连串印象鲜明的画面甚至声音。曹雪芹、蒲松龄、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赵树理……当这些名字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他们笔下的人物、故事、生活情态甚至自然风光。我们之所以能分得清楚这些作家之间的差异,是因为他们的个性。作家的个性是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独特的世界风貌和人生意味。
文学个性的形成来源于作家对于生活的独特而深刻的体验和发现。只有他对世界不同的体验才能形成不同的情感刺激,才能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才能形成不同的只属于这个作家本人的声音色彩。比如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经历几十年的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至今仍有阅读时的现场感,也是因为他从一开始写作就站在当时当地农民的立场上看待和评价变化着的事物。他的语言是从生命深处生发出来的,因此,他的语言到今天还是最鲜活的。
和那些经典作家作品一比较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作家作品为什么没有或很难形成自己的个性?因为大家都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做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所以,大家所能得到的,就是完全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而不管这种印象和体验来自何种渠道何种层次。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许多人口中的文学就已经变成了“私人化写作”,变成了个人的写作,好像每个人都在创作最有个性的作品。但在呼喊了一二十年之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却是,作家们以年龄、趣味、社会团体等几乎看不见的界线纷纷把自己套进了小圈子里,形成了真正的同质化的创作。
私人化写作的误会就在于,它把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和评价,当成了个人私生活的具体记录。个人与他生活于其中的背景脱节了,个人的体验与他的读者和时代之间没有共同的价值判断基础。人们读来读去,看到的只是作者个人的絮絮叨叨,尽管有时候这种絮叨被刻意地细心地加上了很花哨的技巧的装饰,但在本质上它仍然是属于作者个人的自言自语。
个人是属于社会的,文学也是属于社会的。所以,真正的文学的个性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个人写作,而是作为作家的个人对于世界的独特发现。这种原创力来自哪里呢?也来自对生活的发现。如果你愿意在作品中发出只属于你自己的声音色彩,你就必须真诚地以自己的全部投身于现实生活,你就必须把自己的个人生活真正融入整个的时代与社会中去。
(选自2010年04月2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作家的文学个性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们能够很直接地用一些简短的句子,甚至是一两个字来描述某个作家和他的作品,我们所描述的就是这个作家的文学个性。
B.郭沫若的激情、钱钟书的幽默、鲁迅的深刻、沈从文的狂野与沉静相融合的美,都是他们的文学作品突出的鲜明个性。
C.缺乏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和思考,缺乏对于人生、人性和世界的意义的体会与辨识,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学个性。
D.“80后作家”、“90后作家”、“美女作家”等称呼,意味着这些作家的作品都有着鲜明的文学个性。
解析:选D。“80后作家”、“90后作家”、“美女作家”等称呼,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家的作品就有鲜明个性。
2.关于作家的私人化写作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进行私人化写作的作家,其作品多是个人五花八门的生活的具体记录,也可以说是个人生活的大曝光。
B.私人化写作意味着写作彻底走向了自由,再也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作家的写作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开拓。
C.进行私人化写作的作家,不是文化的守望者、社会的批判者,自然也难以自觉地承担起这些角色的重任。
D.私人化写作产生的作品,可能在形式上也讲究技巧,但技巧的讲究掩盖不住内容的肤浅、无聊和庸俗。
解析:选B。错在“作家的写作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开拓”。个性化写作,也没有禁止写私人生活。
3.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家只有热爱生活,真切地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才能从纷繁的生活世相中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在作品中形成自己的独特声音色彩。
B.很多作家浮在时尚和潮流的表面,做生活的享受者而不是创造者、参与者,他们得到的自然是同质化的印象、认识和体验,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千篇一律,没有个性。
C.“私人化写作”产生的作品,可能在短时间内也有读者,但从长远来看,大多数该是短命的,不能在文学史上留下影子的。
D.如果读者通过作家对个人私生活的描述,能够产生阅读共鸣,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那么这个作家的写作就不是“私人化写作”。
解析:选C。错在“大多数”。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孔子世家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②。”
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③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④,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