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0380字。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检测试卷
  (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静谧(mì)    觊觎(jì)     豁达(huò)
  毁家纾难(shū)       拈轻怕重(niān)
  B.油渍(jì)         羞赧(nǎn)      采撷(xié)
  敷衍塞责(sè)        纵横捭阖(bǎi)
  C.龋齿(qǔ)        窥探(kuī)       凄怆(chànɡ)
  讳疾忌医(huì)       日臻完善(zhēn)
  D.毗邻(pí)        戏谑(nüè)   蜷伏(quán)
  一蹶不振(jué)       泾渭分明(jīnɡ)
  解析: B.油渍—zì;C.凄怆—chuànɡ;D.戏谑—xuè。
  答案: 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勾画 佛像 出气桶 平心而论 揠苗助长
  B.诀窍  气慨  破天荒  莞尔一笑  强弩之末
  C.缄默  变卦  挖墙脚  斑驳陆离  忝列门墙
  D.般配  哀惋  栽跟头  独占鳌头  气冲霄汉
  解析: A.出气筒;B.气概;D.哀婉。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据报道,友邦保险代理人不得私自设置网页对保险产品进行说明,凡有关保险的说明,必需链接到该公司官方网站。
  B.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是远远不会满足于合法收入的,他们总是要挖空心思,利用一切机会大搞特权,以捞取更多财富。
  C.在这次绘画大赛中,残疾青年晨阳的一幅名为《天籁》的作品,以其深入浅出的构思和清新隽永的意蕴获得一等奖。
  D.面对反方破绽百出的辩词,作为正方主辩手,你却拿不出充分有力的理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啊。
  解析: B.“捞取”是指通过歪门邪道获取,多用于贬义。A.“必需”多指物质上的必要,既可作谓语,又可作定语,应改为“必须”。“必须”指事理、情理上的必要,副词,作状语。C.“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不能用于绘画或构思方面。D.“驴唇不对马嘴”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事物不相吻合。本句说的不是答非所问,而是拿不出理据。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10年冬奥会火炬传递活动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进行,中国奥运冠军刘翔和短道速滑名将杨扬手擎圣火,完成了传递和平和友谊的任务。
  B.外地培训机构纷纷入穗,上海外经贸教育培训中心也挟风靡长三角地区的余威,即将在广州开班,抢占珠三角地区外贸行业的认证培训。
  C.目前,我国开放了100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旅游目的地,而旅行社真正投放市场供游客选择的不到30个左右,2/3的目的地资源空置。
  D.现在,有些网站可以提供免费的个人主页,你只要将想公布于众的个人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网民们就可以从中了解到你的个人情况。
  解析: B.成分残缺,在“认证培训”后加“市场”。C.表意不明或逻辑错误,“不到30个左右”,删去“不到”或“左右”。D.语序不当,“你”与“只要”对调。
  答案: A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__________。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做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单纯、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戏剧散文小说等等的佳妙也终不免有些隔膜。________,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我们读小说和戏剧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________。
  ①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②因为一切诗都要有文学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④爱好诗而不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
  ⑤就像看到架上的花而忘记花架
  ⑥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A.①③⑥         B.②⑤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 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 王学泰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爱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矩。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