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70字。

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哲理性话题作文如何打开思路教学实录
  深圳市南头中学  富冬梅
  【教学过程】:
  老师:上课,同学好。
  学生:老师好。
  老师:请坐。
  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话题作文的训练,训练重点是哲理性话题作文如何打开思路。请看话题,大家一起读一读。(投影话题)
  学生:(读)如果我们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那么,无论对人还是对己都不会要求过高。
  老师:请同学们小试牛刀,把你对这个话题初步的想法写在纸上。为了避免大家无从下笔,老师建议你可围绕两个重点:一是写你对话题的态度,即你是肯定还是否定,抑或是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二是你打算用什么材料论证你的观点。开始吧。
  (这个过程,学生独立思考,在纸上写想法;老师拿纸、笔,记下同学的想法,发现亮点和问题。)
  老师:(学生思考了5分钟左右,大部分把初步想法写在纸上了)老师发现你们在纸上写的第一个词都是“人性”,这说明大家抓住了这个话题的第一个关键词。提问一个同学。
  学生:老师,我想问一下,你是让我说观点,还是说我对“人性”的看法?
  老师:都可以。
  学生:那我就两个都说吧。话题前半部分是强调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后半部分说是因为有这个前提,我们才对己对人不会要求过高。所以我认为针对这个话题,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下“人性”。每个人对“人性”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性,人与人之间有差异。接着我们就引出那个所谓的“对人还是对己都不会要求过高”。我在我这篇中写的第一句就是“人性是什么?”然后就是,苏格拉底说“人啊,认识你自己。”到底认识什么?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人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己,为什么要认识人性,为什么要穷究天人关系,为什么要追究虚无缥缈的人性。因为人只是一根苇草,一根稍稍一压,就会化作尘埃的纤纤细草。人只是自然法则前面的一种动物,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我们会去认识自己。我们渴望找到自己与他人,自己与动物,与环境,与社会,与世界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了解人性。那怎样了解人性呢?对人对己有何差异呢?再接下来,我要展开的是,对人对己怎样才会要求过高,然后怎么去做。
  老师:这位同学对人性的剖析是很深刻的,他抓到了话题的第一个关键词,这个思路是对的。请第二个同学说一下。
  学生:这个话是个伪命题,是错的。我觉得,我可能还要探讨下人性。我个人认为,每个人穷尽一生来探讨我们的价值,最大限度也就是做到认识我们自己了。而人性是世间种种冷暖折射出来的人的天性,是一个总和,是各个人,他的性格,他的种种世界观、价值观加起来的共性,这才是人性,我觉得我们只能认识我们自己,个体看法不能代表整体观点,我们是不可能充分了解人性的。话题前提都是错误的了,那后面的对人对己的要求都不用谈了。
  老师:这位同学把话题前提否定了,认为这是个假命题,待议。提问第三个同学。
  学生:我想到的是“要求”。在对人性有了解的基础上,就不应该说要求过高。就是因为对人性有了充分的了解,所以要求要适当。比如法律是很多硬性的要求,不能说因为一些人性,就降低严惩。错误不是一次就可以改正的,正是因为了解到人性的不足,所以才用法律限制人。我肯定前面,对后半句是否定的,我认为这是片面的观点。
  老师:这位同学和前两位同学不同之处,在于她给出了对话题的态度,她其实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提问第四个人。)老师看到了你写了八个字,这是你的什么?
  学生:这是我的材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师:你用这个材料证明什么观点,你又想怎么运用着个材料?
  学生:首先我赞同这个观点,对人对己都不会要求过高。可以要求高,不能过高。我们认识自己,要克制自己的缺点。
  老师:哪位同学还有想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