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70字。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德育目标:领悟苏轼的精神内涵,学习苏轼执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由此反思、设计自己的人生。
  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鉴赏古诗文常见的角度和方法。
  知识目标:1、联想在文章布局中的作用。
  2、衬托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学生介绍苏轼生平,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轼的精神内涵
  1、朱德同志在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现为三苏博物馆)的题词. 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 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我们学习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请一位同学抄录。
  苏轼博学多才,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他是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是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是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是著名画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 都有重要成就。
  2、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做为传统文人,儒家“学而优则仕”匡世济民的思想是苏轼思想的核心。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从被贬谪的儋州(今海南岛)获赦北归,途经镇江金山寺,看到当年画家李公麟为他所绘的一幅画像,不禁感慨万千而写下的一首诗。苏轼去世前两个月自题画像说:“身如已灰之木,心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3、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屡遭贬谪,壮志难酬,退而立言。
  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