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630字。
鸿 门 宴
【教学目标】
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
【教学重点】
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
2.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背景介绍。
2.研习第一、二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PPT投影诗文】
V
2.齐读
3.解说诗歌
《垓下歌》是项羽的绝命词。作此诗时,被刘邦包围在垓下,四面楚歌,败局已定,霸王伟业,毁于一旦。此时此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无以尽言。然而,却独独提到良骓爱姬,对他们的命运表现出极度的担忧和彻底的无奈。
《大风歌》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是一首成功的凯歌,全诗充满着一种王霸之气。
【设问过渡】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 背景介绍(结合项羽、刘邦灭秦之战要图)
1.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2.前208年,秦军主力20万包围巨鹿。
3.公元前208年9月,楚怀王遣项羽北上救赵,命刘邦率军攻秦,并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4.公元前207年的夏天,项羽率军北上,渡过黄河,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与秦军九次交战,在钜鹿大败秦军主力。秦军20万人投降项羽。巨鹿之战是决定秦朝灭亡的关键一战,从此以后,咸阳政权已成瓮中之鳖。项羽英名远扬,成为各路起义军公认的领袖。但因此耽搁了进军咸阳的行程。项羽破关入咸阳后驻扎在鸿门。
4.当项羽的军队在巨鹿大战秦军主力的同时,刘邦率军队从南边向西急进(指图)。由于项羽在北方牵制了秦军主力,所以刘邦非常顺利。公元前206年10月,十万大军到达霸上,进逼咸阳。
三、自主•合作•探究
(一)研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并正音
①王(wàng)关中 ②说(shuì)项羽 ③好(hào)美姬(jī) ④为(wèi)击破沛公军
2.点拨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3.讨论问题
【设问一】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欲王关中”。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设问二】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
【设问三】从这段中可看出项羽怎样的性格?
明确:自矜功伐,豪爽直率,刚愎自用,胸无城府。
4.齐读
(二)研习第二段
1.过渡:眼看项、刘之间的一场火拼即将发生,但突然出现了一个转机,使一场迫在眉睫的厮杀缓和下来。这个转机到底是什么呢?
2.齐读第二段
3.教师串讲【PPT】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