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70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李哲峰
  师:(展示刘和珍君相片)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位让人景仰的女烈士,她的名字叫刘和珍(板书:刘和珍),她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然而年仅22岁的她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她去世的原因及时代背景:
  生1:(读)
  PPT1:
  1926年,我国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皖系军阀的头子段祺瑞。当时占据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3月12日派军舰掩护奉系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枪还击。3月16日,日本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1901年八国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后到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47人丧生,200多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师:也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刘和珍烈士遇难了,两个星期后,刘和珍烈士的老师鲁迅先生就拿起他那如椽大笔写下了这篇血泪迸发、激越铿锵的扛鼎之作——《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是一篇散文,大家知道,散文都有一条写作的线索,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就不难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而散文的线索有时就是散文的题目,有时是议论抒情的句子,有时则是一些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字、词、句……而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就曾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种有效的解读方法:
  PPT2:
  “鲁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不写’)间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写’)与‘不说’(‘不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心理)的内在线索”。
  ——钱理群先生
  师:既然如此,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边读边从文中找出钱先生所提到的这些语句,初步把摸先生的思想感情。
  (一分钟)
  生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3:55页第五部分开头还有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师:你从中感受到先生此时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4:反反复复的语言让我感受到先生内心的痛苦。
  生5:我感觉到先生每次的语言看似相似但其中包含的情感不尽相同!
  师:是啊!这些反反复复出现的话让我们初步感受到先生内心的复杂与痛苦,但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情感呢?为什么一向果敢坚毅的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竟像自己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反复叨念相同或是相似的语言?为什么平时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鲁迅先生今天竟在“写”还是“不写”间犹疑骑墙两难选择?下面我们先重点研读课文的一二部分,或许从中可以找到答案。大家找找看,在这两部分中几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生6:三次,它们分别是:
  PPT3: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师:大家知道先生的文章一向是语言简洁、微言大义的,可是这里先生却三次说到同一句话“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俗话说“话说三遍淡如水”,这样的表达是否啰嗦?可否将后两次删去?
  生7:每次表达的感情不一致,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