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70个字。

  课题:《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课时:45×2
  湖北恩施市舞阳中学潘文阶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1、了解作者陶弘景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言语汇
  2、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背诵并默写全文。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1、朗读:①个体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②小组互动朗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探究:①个体自主探究——“目标1、2、3”;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②小组互动探究——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达成共识;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展示:①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探究的结果和学习心得;提出本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共同探究解决各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消化学习内容。
  ③评价(激励):解决问题的质量;小组合作的实效;发言者的表达效果……(小组内有一人掉队,该小组不得分;小组成员都优秀得满分5)
  三、导学内容与学习步骤:
  (一)营造氛围,导入学习:
  1、导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文。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再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答谢中书书》。
  2、相关资料:①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②历史背景:《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题:《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课时:45×2
  一、自主合作学习的目标:
  1、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在了解背景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熟读课文,背诵并默写,体会文章的含义及情趣。
  二、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
  1、朗读:①个体自主朗读——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利。(不掉字,不加字,不错读)
  ②小组互动朗读——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2、探究:①个体自主探究——“目标1、2、3”;标记出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
  ②小组互动探究——交流“自主探究”的结果,达成共识;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3、展示:①各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学习探究的结果和学习心得;提出本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共同探究解决各小组存在的疑难问题;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消化学习内容。
  三、导学内容与学习步骤:
  (一)营造氛围,导入学习:一轮明月牵动了诗人的情肠,他借月道出了生活哲理“人有悲欢离合”,借月表达了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又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这节课就让我们随苏轼去游承天寺,让我们一起“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阐释情怀”。
  让我们走近作者苏轼,感受一下他遭贬后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
  (二)相关链接,知识筹备:
  1、作者资料: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在北宋词坛上,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